1942年6月,德意北非军团发动进攻以来,迅速收复石油区,占领班加西,看起来顺风顺水,可是德意高层都知道,他们遇到了一个非常难缠的对手,因为德军一连串试探都没有取得真正的战果。
盟军在撤退的过程中,不是没有露出破绽,但每当隆美尔的装甲师杀出来,解放军步兵必然缩成一团,不断消耗德军坦克,等到隆美尔有望突破时,盟军装甲部队就会及时出现,隆美尔只好狠狠得撤兵离开,他不愿意与盟军装甲部队正面决战。
这种正面厮杀,隆美尔并无多少优势,即便获得增兵,他也没有足够的装甲优势,他要的是歼灭战,而不是不断的消耗战……此时的隆美尔责任太大,加之吃过苦头,他又不敢随便长途穿插,迂回包抄,结果就是僵持不下……
而随着战线向东方转移,德军后勤保障不足的问题又出现了,隆美尔权衡再三,夺取班加西之后,就停了下来,不在进攻,专心做好防御。
同时隆美尔向他的上级凯塞林元帅建议,把重点放在马耳他,北非地面战场停止进攻,德意军专心做好班加西的防守,同时尽快恢复石油区的生产。
但凯塞林却没有同意,原因很简单,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德军在苏德战场取得了一连串重大胜利,但消耗也越来越大,只能从各大战线抽调兵力,意大利的德军第十航空队一批精英飞行员被调走。
偏偏盟军为了保障马耳他的安全,不断往北非增派空军和潜艇,与德军纠缠,凯塞林能够有限的保证隆美尔的后勤线就已经不错了,现在根本顾不上进攻马耳他……
而意大利人是出了名的不靠谱,空降部队在去年的克里特岛战役中损失不轻,还没有恢复元气,还是先等一等比较好!所以凯塞林元帅要求隆美尔守住油田区,尽快恢复油田生产,就算他完成了任务……
德军再一次推迟马耳他进攻,除了有限的资源捉襟见肘以外,也跟北非战场的重要性下降有关,德军已经夺回了油田区,但油田区想恢复生产还需要一年,在这一年时间内,油田区没有产出,既然没有产出,此时整个北非的分量自然大打折扣。
这段时间就算拿下了马耳他,解决了部分后勤问题,隆美尔后勤压力小了,但隆美尔有本事攻入苏伊士运河吗?不行呀!
既然不行,守在班加西和守在其他地区有什么区别?进攻有啥子意义?还不如让他安心守着班加西,省得又一次被中国人钻了空子!
而此时此刻,俄国那所破屋子马上就要踹倒,而中国的援军只上来一个集团军,影响不大,这会当然要把重点放在俄国身上,尽快摧毁俄国人!
所以隆美尔又一次悻悻而归,从高层的反应中,他已经意识到高层对他不是非常信任了,不过他也无话可说,谁让他此前打败仗呢!
十分本事,硬是因为后勤不足,发挥不到五分,憋了一口气的隆美尔很快就感觉身体不舒服,就把北非军团交给副手,巩固防线,自己回国养病去了……
德意军停了下来,盟军却没有停下来,盟军正在酝酿与隆美尔的决战,此时进攻法属北非的火炬计划正在紧锣密鼓的准备当中,丘吉尔也需要打一场胜仗好见罗斯福和谷雨,所以从六月到九月间,丘吉尔拼了老命,运来了大批坦克、大炮和飞机……
为了配合丘吉尔,在六月底获得东北战役的决定性胜利后,谷雨将一批有丰富实战经验的装甲兵指挥员送到了北非,以加强北非中国装甲集团,让他们尽快形成战斗力。
到了九月份,盟军已经拥有了空前的装备优势,盟军六个装甲师,其中英军3个装甲师6个装甲旅,另外还专门搞了一个下辖12个坦克营,以配合解放军步兵师作战的大装甲旅。
解放军则是3个装甲师7个装甲旅(主力第5装甲师下辖3个装甲旅,其他两个装甲师各下辖2个旅,装备较差),盟军总共装备了坦克1500多辆,还有1000多辆留在仓库之中,随时可以调用。
当然了,同样是装甲旅,但是编制装备大不一样,英军三个装甲师主力是美国最新增援的M4谢尔曼和格兰特两型坦克,共有400多辆。
而解放军第五装甲师,装备也毫不逊色,全师装备了60辆战斗力不俗的T34/76坦克,90辆格兰特坦克,另外还有60辆十字军坦克。
另外两个装甲师装备稍差,各装备了60辆玛蒂尔达坦克〉80辆十字军坦克,虽然质量差一点,但也有一战之力。
而德军方面只有四个装甲师,但装备的坦克加起来也不过五百多辆,不仅数量差距很大,质量上也差距明显。
能够与这三型坦克较量的德军只有安装了75毫米速射炮的新式装甲Ⅳ型坦克,但数量也不过120多辆,也就是说双方坦克比为3:1,主力坦克的数量比更是5:1。
而在空军方面,当时盟军有九十六个作战中队可随时调动,除了英军以外,还包括十三个美国中队、十三个南非中队、五个澳大利亚中队、两个希腊中队、一个法国中队和一个南斯拉夫中队等,共有一千五百多架第一线飞机。
其中一千二百架可以使用的飞机驻在埃及和利比亚,随时都可用来协助进攻,而德意军在非洲大约总共只有500多架可以使用的飞机能支援装甲部队作战,双方的作战飞机对比是3:1。
而在炮兵方面,隆美尔的重炮数量只是标配,总共也就两百多门,而意大利装备的火炮射程很近,根本起不到压制作用,数量倒不少,不过只能忽略不计。
隆美尔看家火炮88mm高射炮,装备的数量也不多,他几经要求,也不过120多门,另外希特勒还给他补充了俘获的78门俄国76.2mmzIS-3战防炮,只有这两款反坦克炮才有有效的狙击盟军的主战坦克。
而德军的50毫米反坦克炮,既不能穿透T34、谢尔曼坦克和格兰特坦克的装甲,甚至不能穿透配合步兵作战的玛蒂尔达坦克的装甲,除非是在近射程内,但是那些新式美国坦克都备有高爆炸力的炮弹,能在远射程内击毁对方的反坦克炮……
而盟军这边,负责地面作战的解放军12个师,进行了全面换装,原来的意大利破烂货全部被淘汰,被运到了中国装备对付日本。
现在前线每个中国师除三个步兵团以外,还下辖两个炮兵团,一个炮兵团装备5.5英寸野炮(140mm)12门,(88mm)36门,一个反坦克炮团下辖76.2mm野炮营12门,英制6磅反坦克炮营45门,可以说武装到了牙齿……
除此以外,每个装甲师下辖的机械化步兵都装备了25磅炮和英制6磅反坦克炮,据统计战场中中英两国总装备了英制5.5磅炮超过了180门,25磅炮超过了900门,英制6磅反坦克炮超过了800门,英制2磅反坦克炮超过了600门……
除了装备部队的大批坦克、装甲车辆以外,英国人还给每个中国步兵师装备了两千多辆各种车辆,实现了全摩托化o
为了能够有效地使用这些火炮、车辆,驻守克里特岛的第14集团军被抽调了大批人员,该部一直守备克里特岛没有上阵的机会。
无奈之下,该集团军掀起了长达两年的学习运动,要求人人会使用火炮、会开车,甚至学会使用坦克的干部战士也不在少数,这一次全部用上了,与此同时,一批前线不需要的后勤人员也被送到了克里特岛学习……
为了支援作战,英军在前线部署了多个兵站,储备了无数个大仓库,以满足前线补充的需要,各种后勤车辆加起来超过了八万辆。
粟裕放弃油田区的理由是后勤跟不上,丘吉尔憋了一口气,中国人竟然敢抱怨后勤跟不上,这一回就让中国人开开眼界,看看什么是工业国的后勤!
到了八九月间,随着各种装备和人员纷纷到位,粟裕被招到开罗开会,他首先来到了陈赓的司令部。提到前线新增加的各种装备,粟裕志十分感慨,“这辈子就没打过这么富裕的仗!”
听取他汇报的陈赓同志,此时穿着解放军上将军装,他的肩章为四颗星,胸口挂了两枚勋章,显得很正式。
他笑着说道,“既然鸟枪换炮,接下来的仗就要打得漂漂亮亮,彻底击败隆美尔,让英国人吹吹牛……”
粟裕笑着说道,“这样优势的装备,我们要做的很简单,稳扎稳打,让步兵一步步平推,一旦德军露出了破绽,两个坦克军再冲进去,穷追猛打,把德国人彻底合围!”
“看你说的这么轻松,要不把指挥权交给英军,他们很会搞这一套!”
“呵呵,只要严格按照我的作战计划,不乱折腾,谁上都可以,谁让英国人给了那么多好东西呢,吃人嘴软!”
陈赓满意得拍了拍粟裕的肩膀,“小老弟,委屈你了!”
丘吉尔这一次这么下本,参战的12个解放军步兵师获得了大批装备,全部摩托化,既是酬功,也有一个目的,就是堵住中国人的嘴。
丘吉尔需要让一位英国将军来享受彻底击败隆美尔的荣光,这个人选,丘吉尔已经挑选了很久,最后一咬牙,选定了一位牧师的儿子蒙哥马利。
如果要论丘吉尔的本心,他根本不想使用蒙哥马利,蒙哥马利身份低贱,没有什么背景的人,偏偏年富力强,进取心太强,太想证明自己,很容易把本来波澜不惊的环境搅得天翻地覆。
但没办法,丘吉尔需要一位很特别的将领,这个人或许不需要太有天赋,但却能一板一眼完成早已经制定好的作战计划,保证胜利,而蒙哥马利就是这样的人。
蒙哥马利更像一个德国人,而不是英国人,他严谨,细致,像一个行走的瑞士钟表一样,准时,故障率低,值得信赖,同时,为人古板,没什么幽默感,不擅长社交。
拥有这种性格的人,优点在于,只要命令足够清楚,他可以非常精确地完成一件工作,执行力很强,是个上司非常喜欢的下属。
但缺点在于,在完成工作的过程中,他会竭尽所能,没有丝毫弹性,坚决彻底地贯彻命令,把所有与这项命令相违背的人和想法,统统当成完成任务的阻碍,而且以自我为中心,不喜欢接受反对意见。
蒙哥马利接任英国东海岸防卫任务后,刚刚到达自己的防区,就把前任军长的防御方案全部推翻,重新布置了防线。
还把所有他认为“不称职”的军官全都撵走,不管他在英国议会里有什么后台,家里是不是贵族,反正只要对他的防御方案有异议的,消极应付的,一个都没放过。
按理说,这样的人是绝不可能在官僚体系中活太久的,万幸的是,丘吉尔与他有着相似的经历,而且英国此时确实需要能打仗的军官,而不是只会玩政治的官僚,尤其是军人官僚,亲眼看到东海岸防御体系改善的丘吉尔相信这一次他没有选错人。
丘吉尔给蒙哥马利的命令是不折不扣的执行中国人制定的作战计划,打垮对面的隆美尔,获得北非战役的胜利。
英国人无比高傲、虚伪、自以为是,但落魄了两年多,大英的陆军才在中国人指导下真正学会怎么打败德国人,上下都觉得差不多了!
既然已经可以出师了,又累积了这么大的优势,自然要获得相应的荣誉,要不然大英以后怎么吹牛,难不成逢人就说,我们在中国人的指挥下打赢了二战……
但丘吉尔又没有太强的信心,他一直等到粟裕制定了作战计划,各部队部署到位,再临阵换人,蒙哥马利只要执行好作战计划,打一场大胜仗,就可以了……中国人的能力不需要怀疑,按照他的作战计划不折不扣执行就好了!
中国方面并没有任何意见,粟裕个人的脸面再大,也远远不上这么多装备,这一点虽然没有告诉粟裕,但政治部主任谷景生已经奉命旁敲侧击了一番,让他有个思想准备,粟裕实际上心里也有数……
根据丘吉尔和普拉特、陈赓商量,并经过中国方面的同意,北非中英两国地面部队进行了重组,名字不变,还是盟军第八集团军。
下辖英国第1装甲军(1,7,9三个装甲师),中国第4装甲军(5,11,12三个装甲师,司令员傅作义),中国第2,23,26,31四个机械化军(北非12个师编为4个军),加上后勤部队,总兵力超过30万人。
盟军第八集团军司令官不再由普拉特上将兼任,由蒙哥马利上将担任总司令,参谋长由戈特将军接任,副参谋长由防守克里特岛的解放军第14集团军司令员吴国英同志担任。
吴国英除了打了一场克里特反登陆战,在克里特岛晒了两年太阳,天天学车开炮,早就憋不住了,一再要求,这一次老领导陈赓满足了他的心愿,让他在前线历练一番。
另外吴国英还有一个特点,特别擅长攻坚,他需要和董其武一起指挥四个机械化军突破德国人的坚固防线,这也是一开始就说好……
粟裕听完愣住了,那我去哪里?难不成要回国?陈赓笑着说道,“你的职务已经定下来了,克里特岛中国守军司令员,你暂时留在开罗,协助普拉特司令和我这个副司令,一起指挥这一次的进攻作战!
若是这一仗赢了,你就前往克里特岛和威尔逊将军一起研究一下巴尔干登陆问题,好好学一些两栖作战……”
说到这里,陈赓笑着说道,“你的那位女神在我的司令部已经两年了,乘着这段时间,把婚事办了……战场上略微失意一些,没什么了不得的,但情场上一定要赚回来……你已经三十四岁,必须成家了!”
粟裕闹了一个大红脸,不过他的失落也短暂冲刷了一些,玩笑开完之后,陈赓继续说道,“这一仗打完后,英美两国军队就要在法属北非登陆,而我们的第1装甲集团军也要调到北非,接下来就要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到时候,咱们各部加起来规模会越来越多,中央计划按照英美模式组建中国集团军群,我担任司令员,你负责指挥前线作战,好好干,不要让组织失望!”
粟裕听完,长长得松了一口气,他向陈赓敬礼,“是,保证完成任务!”
“还有两件事,都是好事!”陈赓笑着说道,“粟裕同志,根据中央军委命令,你被授予解放军陆军中将军衔,并授予你一等解放勋章,一等独立自由勋章……前段时间,你一直在前线,还没有换上新军装,你先穿上,看看合不合适!”
陈赓说话的同时,工作同志已经把新式的军礼服和转载两枚勋章的盒子拿了出来,余志穿上新军装,陈赓亲自动手,把代表军衔的三颗星肩章和领章给他别上,又把两枚勋章别在他的胸前。
做好这一切之后,陈赓让摄像的同志过来,给两人合影,算是完成了一个十分简单的军衔授予仪式,就在粟裕以为军衔授予仪式完毕时,陈赓却又诉了他第二个好消息。
陈赓接着说道,“粟裕同志,由于你在北非战场和东非战场表现非常出色,有效地扭转了北非战局,完美展现了
人民解放军的光辉形象,显著的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具有重大意义。
经谷雨同志提议,中国共产党中央局会议经讨论决定,设立复兴勋章,以表彰那些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做出卓越贡献的党内外同志和国际友人,该勋章非有大功不授……
粟裕同志,恭喜你,中央决定授予你复兴勋章,不过这枚勋章会举行专门的授予仪式,只能等你回国再由谷雨同志亲自授予!”
正式通知后,陈赓捶了捶粟裕的胸口,“好小子,干得不错,给咱们北非军长脸了,这枚勋章整个解放军就一枚,让你拿到了……”
粟裕同志大吃了一惊,“司令员,这枚勋章,我怎么敢当……”
“志同,你不要谦虚,你在北非和东非战场上打得好,对国家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你被授予这枚勋章,十分合适!”
有些事粟裕不知道,但陈赓是知道的,粟裕在北非表现非常好,甚至连老牌帝国主义者英国都被迫把战场指挥权交给他,而他又不负众望,击败隆美尔,挺到了大反击……这一切为中国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望,获得了太多的好处
甭管这个过程有没有运气的成分,粟裕抓住了机会,表现出色,他就应该被授予这枚奖章……
当然了,这里面也有补偿的意思,要真正论起来,彭德怀和徐世淼两位同志也可以争取这枚勋章,但粟裕在胜利前夕被调走,虽然他没说,但太委屈了……
事实上,觉得委屈的何止是他,陈赓同志也憋屈,不过没办法,中国的国力不够,没有实力装备这么多机械化部队,也只能委屈粟裕了。
那位蒙哥马利将军已经来到了北非,陈赓和他接触了一番,看人很准的陈赓就知道英国人这一次选对了人。
一番交流之后,陈赓已经看出来了,蒙哥马利非常缜密细致,甚至有个人小心翼翼,这个人指挥优势很大的盟军就算打不了胜仗,也不容易输,太稳了…….
而粟裕制定的进攻方案相当严密,他把最难啃的突破任务交给了中国步兵,步兵打开突破口后,按照德国人的作战习惯,肯定会用坦克堵住突破口。
所以粟裕在突破口方向,集中了大批重炮和反坦克炮﹐是其他方向的四五倍,为了尽可能消耗德军,又有两个负责突破的装甲军蹲在后面,随时上阵。
一旦德军坦克在堵口的战斗中被大量消耗,装甲部队完全可以追亡逐北,甚至为了防范隆美尔冒险绕路突破,粟裕还留够了预备队……
粟裕整个部署,完全展现了解放军步兵战略战术的精华,除了装甲集团在突破之后,按照三猛战术,全力往纵深突破,有些冒险以外,其他的都相当稳重!
蒙哥马利只要不违反粟裕的作战计划,这一场仗,他怎么也输不了!而这一仗德国人如果输了,以盟军目前充足的物资准备,德军的全面崩溃是必然的!
陈赓猜得没错,九月中下旬,第二次班加西进攻战役爆发,盟军千门大炮猛烈轰炸,按照预定计划向敌方前沿阵地发起攻势与此同时,盟军的海空军全面出动,在地中海上进行了大规模的封锁。
英勇的中国陆军和配属的英军飞机、坦克和大炮配合默契,凭借着庞大的兵力优势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突破了德军精心布置的大面积雷区和支撑点式环形防御相结合的坚固防线。
而在大海上,德意紧急增援的坦克、油料船被盟军空军和海军击沉,德军的物资损失惨重,此时匆匆返回的隆美尔﹐按照德军的习惯,不断的派出装甲师突击,双方迅速开始了一场惨烈的消耗战。
面对盟军空前数量的飞机、坦克和火炮,德军的多次反击相继被击退,德军的坦克一辆又一辆被消耗,一直到难以为继。
隆美尔费尽心思,办法想尽,但面对盟军众多的技术兵器和悍不畏死的中国士兵,他能做的只能想办法撤退,幸运的是,这一次隆美尔遇到的对手是蒙哥马利。
蒙哥马利一直小心翼翼,并没有贯彻粟裕的作战技术,派出装甲部队向纵深大规模突破,,以至于隆美尔撤走了能够带走的一切。
听说隆美尔顺利撤走,在开罗的粟裕气得没办法,蒙哥马利太小心了,在战场被消灭的德军坦克数量都有统计,德军根本撑不下去了,为什么在突破之后,不把装甲部队放进去,迅猛突击,一举包了隆美尔的饺子!为什么?
不过英国上下对获得胜利非常开心,丘吉尔更是大吹大擂,陈赓多聪明的人,自然不会让英国人不舒服,他让粟裕提前前往克里特岛晒太阳,好好休息下,再把14集团军训练一番,准备明年的战事。
粟裕只好有些黯然得告别新婚妻子,前往克里特岛上任,而在其后的一个月内,蒙哥马利向全世界展示出了什么是稳如狗,什么是血厚的打法!
在他的指挥下,盟军像一个石碾子━样朝前不紧不慢地滚动,任凭隆美尔奇计频出,不断反击,却毫无办法,反倒弄的损兵折将,无功而返。
从头到尾,找不到蒙哥马利指挥上的任何闪光点,靠的就是两个字——周密,他只要不犯错,即便犯了一些错,也有足够的预备队,他就嬴了!
蒙哥马利一路驱赶着隆美尔,再一次夺回了班加西和油田区,等到后勤部队上来之后,他一路滚到的黎波里,把隆美尔的德意军团赶到了突尼斯,这才停了下来!
凭借此战,蒙哥马利一战封神,大英帝国的媒体记者蜂拥而上,把普拉特和蒙哥马利吹上了天,至于粟裕,不过是一个中国参谋长,谁认识他……
不过英国人可以吹牛,但是美国人又不傻,阿诺德和尼米兹提到这一次胜利,都有些嘲笑英国人,大英的脸面真是值钱呀!
而在九月底,得到班加西战役获胜后,谷雨也在感慨,大英帝国的脸面很值钱,为了这张脸,真是什么都愿意做,不过谷雨愿意给大英帝国足够的脸面,只要他给里子!
在这段时间,中英两国的各项谈判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在获悉美中达成初步协议,丘吉尔也不得不在谈判桌上做出了让步,当然了中国代表团也撤回了那些狮子大开口的内容,中英两国就一些关键问题达成了基本一致……
大英同意战后继续维持人民币和英镑互换,英属文莱和英荷两国所属婆罗洲的石油给予中国一定的份额,并提供相应的优惠价格,不过这些石油需按照英镑计价。
中国人不是缺油吗?大英和荷兰愿意优惠价格卖给你,你该满意了,不要再叫嚣想着在婆罗洲上咬一块了吧!
英荷两国都承诺会划出一块地盘,以建立两个华人邦;大英承认纳土纳群岛属于中国,同意中国在卡塔尔和半个阿布扎比买地,建立中东省,同时获得卡宾达成立中属非洲……
中国的中东省和半个阿布扎比的分割线为东经54度,以西归中国,以东归那些酋长们。根据中英两国达成的协议,中国的中东省面积不大,大概也就四万多平方公里,而且除了卡塔尔岛有些绿洲以外,其他都是沙漠,中国人不是号称要在大沙漠找油吗,好好找。
对于这个条件,谷雨也能接受,据他所知,阿布扎比的石油主要在沙漠中,要不然也不会发现那么晚,所以中国应该能够拿到储藏的大头,再加上卡塔尔的石油和天然气,差不多了……
而英国此举,事实上也是为了尽量不让中国人插手霍尔木兹海峡,同时也保证阿布扎比这些核心绿洲不被中国控制,见中国同意了,他们也就无所谓了,一些沙漠而已,就这么点大地方,中国能找到多少石油?!
当然了,中国也做出了不小的让步,首先是中东省买地费用,中国需要付出两百万英镑,另外还要付给大英两百万英镑酬劳费。
大英保证周边各国以及各酋长承认中国拥有中东省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同时中国也对等承认其他各国和各酋长的相应权利……
四百万英镑中,大英的两百万英镑计入到中英货币兑换中,两个酋长两百万英镑一半存在英国劳埃德银行,一半存在美国大通曼哈顿银行,交接完成后,交给两位酋长,估计两个穷得要死的酋长会乐得发疯……
英国倒不在乎钱,关键是身份,这些酋长毕竟属于他保护,中国一点钱不给大英,大英的面子上挂不住。
中国承诺给予那些愿意加入中国国籍的阿拉伯人同等的公民权,对于不愿意加入中国国籍的阿拉伯人则由中国出钱﹐大英答应旗下中东各保护国负责安置,中国则需要给这些只会采珍珠的阿拉伯人相应的埃及镑,按照人头付钱。
两国达成协议,这个中东省其他细节谈判在1942年底前完成谈判,并获得周边国家的承认,并在1943年4月1日前完成相应交接……
其次是中东省驻军,中国不得在中东省驻扎三千吨以上吨位海军舰艇和一千吨以上的海军潜艇,英国一开始甚至还想限制中国陆军,不过被中国方面拒绝。
中国只是承诺不受威胁时,驻军不会超过万人,但一旦受到武力威胁,中国有理由增加陆军和空军规模,当然了海军不会增加……
大英觉得有些莫名其妙,谁能在陆地上武力威胁中国?不过考虑了一番,在中国做出承诺,平时驻军不超过万人时﹐点点头接受了,没什么大不了的……
经济利益,大英虽然并不认为中国能找到多少石油,但还是留了一手,中东省未来可能的石油分成,相对比较含糊﹐确定由相关企业谈判合作,英国所属份额不得低于美国……
再次是出兵,中国保证相当规模的陆军听从大英指挥,中国不仅要加入欧洲第二战场,还要会同英军一起登陆希腊﹐夺取雅典等沿海关键地区,中国军队第一时间撤出希腊和其他巴尔干国家,把控制的各个防区交给英国认可的势力……
在印度洋沿岸问题上,不得在泰国和缅甸建立任何海军基地,中国遵守《大西洋宪章》相关规定,支持英荷在南洋的统治,尤其是马六甲和婆罗洲,中国不得惦记;并保证殖民地华人与中国关系密切的势力不参与到反殖民运动中……
在香港问题上,中英达成协议,各项制度将在港岛原来各项制度基础上进行修改,港币挂靠一揽子货币,英镑的份额不得低于美元,同时丘吉尔推荐英国历史最悠久的劳埃德银行集团作为发钞行之一,到时候该行在金管局存入一英镑,可以发行相应的港币……
中国坚决不接受汇丰银行,大英最后做了让步,让汇丰滚蛋,这个劳埃德银行集团与丘吉尔有些关系,谷雨也就认可了……
又比如对葡萄牙殖民地问题上,双方敲定,中国在1942年底,向南解决各个被占小岛时,乘机拿下澳门,而英国在印度的驻军也拿下果阿。
拿下两地的同时,南非军队会出兵攻占莫桑比克、安哥拉、西非的两个岛屿和卡宾达,英国海军则占领亚速尔群岛﹐几家一起“劝说”葡萄牙参战,最起码也要停止向德国出口精钨矿,并驱逐葡萄牙的德国人……
在德国没有露出明显颓势前,葡萄牙肯定不敢轻易参战,为了惩罚葡萄牙,这些葡萄牙殖民地,自然不能再给葡萄牙。
未来澳门会归属中国,卡宾达象征性要笔钱卖给中国,果阿和莫桑比克改为大英直辖,安哥拉和两个西北岛屿给南非,目前被日本占领的东帝汶未来则交给中国军队攻占,大英把葡萄牙殖民地分得清清楚楚的……
丘吉尔本来想让中国人收拾葡萄牙,却变成了大英主导收拾葡萄牙,主要跟目前的印度形势有关。
这段时间印度闹腾得挺厉害,大英一边严厉镇压,一边也软了很多,原则上同意战后允许印度作为英联邦的一员高度自治……
国大党那边也被各种暴力吓得不轻,也就顺坡下驴,两家一起收拾激进派,然后等待战后英国人对向承诺……这一回就算不承认,应该也会给国大党更多的权力……
这一次闹腾虽然被暂时压制下去了,但丘吉尔再一次感受到大英的虚弱,心里也知道印度待不了多久了,偏偏这个时候,中国的态度也改变了。
中美达成初步协议后,谷雨更加谨慎,不愿意对葡萄牙动手,他只想着收回澳门,至于卡宾达,他更想花钱买,只要英美同意,多花点钱,从葡萄牙买下卡宾达也是值得的,反正葡萄牙也不是很在意……
在试探告知己方态度的同时,谷雨又询问麦克唐纳大使﹐听说你们又承诺印度自治,这一回应该做不得假吧?
一旦你们在印度站不住脚,被迫离开,你们安排自治的那些土邦真得有能力自治吗?会不会被印度吞下?到时候印度就是铁板一块呀,你们就这么干干净净的滚蛋吗?
所以谷雨给大英提了一个建议,乘着二战,把果阿拿过来,那边信仰天主教,和印度本土势力格格不入,他们肯定不愿意你离开。
有他们支持,你就在印度次大陆有一个支点,既不需要承担各种破事,又可以监视印度人不能过分了……
谷雨这个缺了八辈子德的狗屁建议被大英听进去了,丘吉尔决定拿下果阿,然后把卡宾达卖给中国,为了监视中国﹐并拉拢南非,他又把安哥拉给了南非托管……
大搅屎棍丘吉尔早就知道南非掌权的那帮布尔人的野心,东非的莫桑比克没有给他们,却把西非安哥拉给他们,这样一来,有战后实力大涨的南非看着,中国人别想在大英的地盘搞东搞西,中国人完全可以折腾法国和比利时人嘛……
本来大英想把东帝汶交给澳大利亚,不过听说中国人对东帝汶没兴趣,想交给未来的荷属华人邦后,大英也就同意了,东帝汶本身没什么大不了,而且中国人为澳大利亚流血后,两家的关系好了不少,澳大利亚也没说什么……
又一次见识到了大英的贪婪无耻后,谷雨默默得看着大英如何收场,而通过这种方式获得卡宾达后,谷雨也觉得挺满意……
当然了,对外满意了,党内事务又出现了一些问题,这要从复兴勋章说起,这一枚复兴勋章的授予者并不仅仅是粟裕一人,同时被授予的人士非常少。
除了粟裕以外,还有中顾委主任瞿秋白同志,长期卧病休息的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陈独秀,还有两位科学家,解放军军械工业的奠基人李贺教授、发明和完善抗生素工艺的方心芳教授、俄国飞机设计师安东诺夫也被谷雨提议授予复兴勋章。
这个提议一出,立刻引起了党内的争论,争论的人选就是陈独秀,此前一些人认为,谷雨已经给了陈独秀相应的补偿,没想到他又一次把陈独秀提了出来,他想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