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同志多少有些不满意,"这个李锡文满嘴跑火车,谁同意他搞针对苏俄的出口加工区了,谁同意那么多出口欧美的企业去河南投资了?他这么乱说话,要是被揭穿了,国家形象都会受影响!"
毛泽东同志倒是挺喜欢这个年轻副省长,觉得很有朝气,"这搞经济和干革命是一个道理,胆子也要有一些的,要是什么都三请四汇报,还做不做事了?大方向对了就行,他搞来了苏俄投资,中央完全可以给河南一个出口加工区嘛!"
廖德华同志也觉得有些好笑,"若是他真搞来了苏俄投资,那些出口欧美的企业肯定会动心的,这么一看,也不算是欺骗,自然也就不存在什么损害国家形象......"
刘天章同志做过山东省委书记,对这个小部下还是挺喜欢的,想了想说道,"我觉得小李也是有底气的,有饶漱石同志在,搞来一些企业还是可以的!"
李强同志也点点头,帮着说话,"河南人口多,物产丰富,交通便利,搞轻工业的条件很好,确实有一些民营企业希望过去投资!"
连续几位常委都帮着说好话,朱德同志也显得很得意,"我们的部队还是出了不少人才的
"就算他是无中生有,我也喜欢!"谷雨笑着说道,"能够充分利用已有的各种优势,创造对己有利的谈判条件,这样的干部不仅可以搞经济,也可以搞外交,等他做完了一任,培训一下,让他去英国做一做大使,他肯定可以搞好外交
至于什么损害国家形象,老吴,你呀,想得就是太多了,老毛子对我们坑蒙拐骗多少次了,他们怎么就不担心国家形象有损?
这个世界是西方制定的规则,这套规则的本质就是弱肉强食,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我们必须适用,对我有利的规则要维护,对我不利的规则就要想办法规避,绝不能削足适履,把自己限制住!
华夏入夷狄则夷狄之,现在这个世界就是一个夷狄世界,我们可以以恢复华夏为目标,但现在必须按捺住,按照夷狄的做法来,要不然就会变成宋襄公第二!
什么时候可以做华夏,等我们干翻了夷狄,有了凌驾诸强的实力,可以重新制定规则时再说,没那个实力,就不要想那些有的没的,徒然让人耻笑!
我这个人一问实际,从不好面子,只要能获得利益,就算一些做法有些争议,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我们是为中国人民服务,只要中国人民满意,我们就做对了!
有些事我们不做,不是我们不想做,而是我们如果做了,所要付出的代价太大,得不偿失,但一旦损害了国家的根本利益,该做就要做,治理国家与道德无关!
还有一件事,尤其是要注意,周边小国家吹捧两句,就乱发压岁钱,这样的事绝不能做,谁以后再提这一类的东西,先去湘西那边住上几个月,再回来和我说!"
谷雨这番话说的是周恩来同志,事实上也是在说其他同志,一些同志,受到苏俄那一套思想的影响太深,老毛子忽悠别人的那一套一个个都当真了,也不想想钢铁同志都做了什么,这种思想这种思想得治,必须治......
而随着中国的国力提升,有很多很多的干部又一次把天朝上国那一套东西搞出来,死要面子活受罪,也不看看自己是什么状态,竟然就打算给这个,给那个,这种思想也得治,必须治......
就算他想法设法压制,但还是有人稀里糊涂,谷雨必须来一罐猛药,现在我们就是蛮夷,别以为自己入关成了大清,还远着呢?既然是蛮夷,就要守蛮夷的规矩,李锡文这种做法才是要做的,这叫有效利用资源,是本事!
谷雨顿了顿,开始点名了,"老廖,你主管财经;老祝,你主管监察,你们给我盯紧了,谁敢乱来,搞好大喜功那一套,那就请他去湘西,我说到做到!"
廖德华同志扫了一眼有些尴尬的毛泽东、周恩来两同志答应了一声,笑着说道,"我们也要把为了争取长远利益,所做的对外援助和好大喜功分清楚!"
谷雨点点头,语气轻松了不少,"德华同志说的有理,我们要大口吃肉,一边吃,一边也要拿出一口汤喂养一下所在国的人民,做一些普通人能够感受到的好事。
每个国家内部都有派系,我们交好了这个,就会得罪另一派,所以只要不影响我们获取经济利益,我们尽量不要干预内政。
我们要做的是争取老百姓的好感,我们在日本、朝鲜、暹罗、南越、缅甸都搞过士改,人民对我们有感情,这种感情一定要巩固!
我们在外面搞基建的同志也要做一些援助工作,比如派出医疗队,建立个医院、净水厂什么的,这是一门学问,我们要和美国人好好学学,他们的马歇尔计划里面有太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
教导了一番,谷雨满意得结束了这一次会议,谷雨收拾东西离开,毛泽东同志收拾收拾文件,摇摇头,对着朱德同志说道,"不盲目自大是对的,但治国总要有些理想吧,太过实际,我总觉得缺了点什么......"
"老李,你我毕竟是清末出生长大的人,受到传统的东西影响比较深,不像谷雨同志,他长大时,正是中国最虚弱的时候,又在苏俄留学多年,看到听到的东西大不一样,心境完全不同!
周恩来同志微微叹了一口气,"思想工作不好办呀!"
朱德同志不以为然,"内外有别嘛,我看绝大部分同志能想得开,少数想不开的,哪凉快哪待着去,好日子不过,瞎逼逼的都是不安分的
"马克思主义也有不少局限性嘛!"廖德华同志笑着说道,"我们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不适合宣传的就不要宣传嘛,这才是谷雨主义的精髓!"
李强同志强调道,"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是谷雨主义,我们任何时候都要牢记这一点!!忘记了这一点,是要犯错误的!"
刘天章同志赞赏得点点头,"多才同志说到点子上了!"
谷雨并不知道,他离开之后,中央局常委会有那么一出,这段时间他的心情很好,氢弹出来之后,他知道中国的安全问题基本解决了,而此时随着一五计划的各个企业逐渐完成消化,中国完全可以继续扩大开放,不断争取国际市场。
此时新科技革命的成果还没有完全爆发,国和欧美的技术差距并不是很大,民用领域,欧美有的,中国也基本都有了,虽然水平有些差距,但与前世八十年代开放之初,那种电子时代和机械时代的代差完全不同。
是,现在中外的这种技术差距更依赖于德日技术人员,但哪有怎么样,这是中国的战争红利,前世日本能够做到的,中国完全可以做到,而且还做得更好!
日本的五六十年代虽然可以获得不少欧美专利,但其工业品并没有进入到欧洲市场,他们的崛起靠的是本士市场和南洋,而现在谷雨握着的是一个庞大的中国本士市场和大片海外市场,足够支撑起多个顶尖企业。
接下来的三十年,中国完全可以仿效前世的日本,凭借着巨大的人力优势,狠狠得挤兑基本处在同一起跑线,但技术水平稍微高一些的欧日,
欧日上有美帝,下有中国,必然会成为夹心饼干,想和前世那样,得意洋洋的成为人均收入几万美元的发达国家,绝没有那么容易。
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摆在那里,谷雨不指望比欧日更富裕,但大幅度缩短差距还是可以的,只要欧日的人均收入减少1万美元,摊到中国人身上,人均收入就可以增加三四千美元。
这是很大一块收入了,足以保证中国形成庞大的内循环市场,变成美国之外世界第二大、或者第三大统一市场,从而推动中国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而差距的大幅缩短,必然会严重影响战后格局,前世的美苏争霸格局,越来越像美苏中三国演义,这样的格局未来会怎么发展,谷雨不知道,但是他却充满了动力,只有与鼎盛期的美苏争雄,才有可能极大的促进中国生产力的发展,前世那种比烂绝不是他要的!
随着实力的不断增长,谷雨的心态也开始膨胀,他开始追求更多的东西,现在的中国完全有资格追求,天与不取,反受其咎!
随着谷雨的心越来越大,他对党内一些同志的容忍度也越来越低,他已经给了很多很多机会,若是再跟不上,只能让他们走人,他没那么多耐心整天扯皮那些有的没的,而接下来的九大,他已经决定让一些同志退居二线,他已经做了大量的铺垫工作......
充满着雄心壮志的谷雨,同样深知要想真正实现他的伟大目标,目前中国还有太多太多的不足,最大的不足就是受教育人口,怎么办?很简单,中国的中等专业学校和技术学校需要大规模的扩招,要为即将到来的大规模工业化提供足够的技术人员。
至于大学的扩招,虽然也要扩招,但并不是最主要的,中国的工业未来二十年总体还处在消化阶段,研究型人才的需求量相对有限,等到六十年代,电子工业、核工业等新兴产业稍稍成熟,再进行新一轮大扩张完全来得及!
而此时中国并不是很缺乏教师,就算中国缺乏,也可以从还没有发展起来的欧洲和日本招聘,只要舍得投入,还是可以招募到不少人的。
从共产党建政山西开始,谷雨就开始在忙教育,至今已经十几年,第一代人才已经培养出来,但数量还远远达不到人才,所以这些年,各种扫盲,星期天学校或者夜校增加了不少。
而新一轮扩张又是以中等技术人才为主,强调的应用,所以最好的方式是企业、技术机构和教育部门联合培养,完全依托国企,国企以后在市场经济下破产,肯定不行;但如同依托教育部门,也很容易与生产脱节,最好的方式是联合培养。
经过战时和一五计划的发展,中国基本上已经形成每个县有至少一所高中,每个乡有至少一所初中,而每个行政村有至少一所小学的格局,而每个乡基本都配置了农技站、农机站、卫生院,拥有若干名技术人员。
虽然这些所谓的技术人员水平很差,但水平再差,那也是技术人员,完全可以将初中和这些
技术人员结合在一起,原来的两年初中教育,改
成三年初中教育,前两年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第二年暑假前进行初中毕业考试,除考取高中或者中等技术学院者出外,其余学生需要再延迟一年,进入所在地的农技站、农机站、卫生院和企业充当一年的实习员。
这些年轻的实习员没有工资,但按照每个人每个月15斤粮食提供补贴,而相关单位根据各自的情况,每学期提供少量津贴。
这个时候的孩子大多是半大小子,半大小子吃穷老子,15斤粮食大概是一半,群众勉强也是可以接受的,同时谷雨也会规定,未来农村入城招工、城乡编外人员接受过相关培训,且表现出色的孩子,享有优先权,这样一来,家长们应该会乐意。
而对国家而言,此时初中在校生也就一千万不到,9个月时间,国家需要付出的粮食也不过
13亿斤左右,这个钱以目前的国力完全拿得出来。
经过这么一番操作之后,绝对可以培养一大批初级技术人才,这会极大的增加工业化发展之后预备工人的数量,同时也会给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好处,这个时代哪怕是电工也都比较缺少,有初中文凭,又有一年实习经验的孩子们上手肯定要快得多。
而对各个中等技术学校,这一轮大扩张的模式与过去不同,除大型央企会继续与国家合作,建设一个个职业学校以外,国家也将和挑选一批民营企业和他们合作建设职业学校,比如刘鸿生家族,完全可以搞几个专业的技术学校,他们也有这个需求。
这些中等技术学校的建设资金,除了国家拨款、企业提供委培金以外,还将发行专门的教育公债,希望海内外华侨购买。
而海内外华侨一旦在国内设厂,凡是购买了相关公债的华侨,可以优先前往这些技术学校招募人才,另外这些学校的名称、楼房都可以拿出来命名。
更重要的是,大学和中等技术学院的扩张,也会提供大量的岗位给军队同志,校长自然是技术人才,但党委书记则改为军队退役的将军们,能够带好兵的人,自然可以带好一群风华正茂的娃子们。
谷雨相信那些打到柏林、巴黎和罗马的将军们,绝不会认同胡适之那一套狗屁东西,有他们把关,大中学校哪白一个个骄傲自大,也比那一套逆向民族主义要好!
至于这些将军们会不会压制意识形态,在这个国家的高速发展期,要的是少逼逼,多学习,至于那些喜欢扯犊子的娃子,若是不服气,也可以转到香港那些大学,这个口子他一直开着,跟学生娃子斗气,还不如开一个口子,谷雨一贯坚持堵不如疏。
更重要的是,这些大中学校与前世不同,为了提升培养速度,将更加重视军国民教育,对学生管得更紧,后世大中学校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自然少了很多,而且也符合时代的需要,未来很难确定冷战会不会变成热战,一定程度的军国民教育是必须的!
谷雨知道,不可避免有一些将军屁股不是很干净,看到一大群漂漂亮亮的女学生,眼睛花了,到时候,谷雨自然可以毫不犹豫的收拾掉一些人......
当然了,这么一番大动作之后欧,这自然意味着不小的投入,钱从哪里来,国家出一部分,杜会出一部分,老百姓出一部分,同时谷雨也想到了在海外赚到钱的那帮子士豪。
大家伙辛辛苦苦拼命赚到了一些家底,也要考虑未来呀,自己提着脑袋,辛辛苦苦打拼赚到了一些钱,还不是为了子孙后代!
但现在考中专、考大学难度还是不小的,怎么办呢,开设一个个学院呀,比如某某大学下属的三本学院,至少也给一次机会,但是这样的学院,国家总不能亏钱,而且你也不能指望国家包分配,但有文凭和没有文凭,在中国很明显是不一样的......
现在要做的就很简单了,国家授权给若干所大学或者有名望的重点高中、中专,成立专门的学院,招收所谓的议价生,以满足国内教育经费的不足,但这个议价生不是随便招收的。
国家有优先度,革命伤残、烈士子女或者弟妹可以再降多少分入读,他们需要缴纳的是国家确定的基准学费的1.5倍,毕竟已经降分了,学费再一样,就不公平了,所以现在再降一些分,多收一些学费也是应该的。
然后是革命退伍军人、1945年前参加革命的党政机关干部(科学奖章、技术奖章获得者,还有从事特殊工作的同志)的子女或者弟妹,同样可以再降多少分招收,学费明确是为正常学费的2倍。
最后对社会招生,还有前三者没有达到第一步降分要求的,还可以再降低一些分数,不过学费要比前两者高上不少,一般为正常学费的4倍
换句话说,这就是人为造成的三六九等, i 谷雨干得理直气壮,为革命做出牺牲的人完全有理由获得更好的待遇,现在资源不足,自然要让自己人先享受更好的待遇,这本来就是应该的!
这段时间,谷雨已经和陈赓商量了好些次,基本已经敲定妥当,准备在1952年开始执行。回到办公室之后,谷雨又一次等来了陈赓,交谈时,陈赓苦笑道,"苏俄一步步实现住房、教育、医疗也都免费,也怨不得他们骂我们是修正主义,我们真是没一样比得上的,可我们不这么干又不行,家底太薄了......"
谷雨则摇摇头,"老王,你有没有想过,苏俄一边给群众加工资,一边这个免费,那个免费,那么群众手里的钱怎么办?
很明显,这些钱大多只会用来购买农产品和日用品,偏偏苏俄以重工业立国,这些领域并不怎么发达,还要向我们进口,长期以往,会是什么后果?苏俄自建国以来,就不断排队可不仅仅是生产力不足的问题!"
陈赓同志顿时愣住了,他喃喃地问道,"怎么会这样,难道免费还是错的?"
"即便是社会主义,只要没有消灭商品经济,还在发行货币,都是要讲经济规律的,货币发出去,就必须想办法收回来,苏俄同志搞了一个个免费,却把回收货币的希望放在了他们最不擅长的领域农产品和日用品上,这简直愚蠢至极!
随着苏俄的不断发展,群众手里的钱越来越,苏门能够提供越来越多的农产品和日用品嘛?不可能的!
到时候,苏俄的排队现象会更加严重,现行经济模式的弊端也会暴露得越发彻底,到时候,苏俄要么不断出口优势产品换取足够多的农产品和日用品,要么只能改革,取消一个个免费,开始收费。
但这两条都非常不容易,欧美不可能接受苏俄的高端工业品,中低端领域,苏俄又竞争不过我们,苏俄真正能够拿出来的优势产品事实上只有资源产品,而这对苏俄的未来发展有害无益。
所以他们未来将不得不改革,但改革就必然会触动各种既得利益者,但并不是每一个苏俄领导人都是钢铁同志,他们有没有能力推动改革或者改对了方向,谁也不知道!
我敢断言,未来苏俄要出问题,十有八九就会出在免费上,他们免费的越多,以后的经济困难只会越大,社会主义可不是好搞的......"
陈赓默默听完,缓缓说道,"归根到底还是老问题,生产力水平不足!"
"既然选择了拔苗助长,就必然要付出代价!"谷雨笑着说道,"钢铁同志突然接受河南那个招商团的访问,很可能是看出了问题,希望他能做出一些改变吧!"
上一章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