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爱丽丝书屋 历史 大国股东

第343章意识形态

大国股东 大白菜的苦逼 5853 2025-05-12 15:06

  或许是奇葩,或许是骄横,这个时代的美国人对中国共产党的内部运行模式并不是太了解,在美国人眼中,中国不过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谷雨就是红色皇帝,红色皇帝哪知道什么现代政治?

  但事实上,不管是谷雨,还是钢铁同志,都会有种种限制,他们也都会认真倾听每一个部门负责人的意见,这是现代国家管理体制的必然,尤其是美中苏这样的大国,各种利益交缠,内部运行极其复杂

  ,一个人根本就玩不转。

  不过与刘天章一番交流后,杜鲁门迅速意识到虽然中国走得路子与美国不一样,但中国已经是一个现代国家,最起码也是一个准现代国家。

  之所以用准现代国家,自然是因为杜鲁门过来之前,听说中国又一次搞起了群众运动,很明显中国现在对法律法规相当的漠视,而没有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怎么可能是现代国家。

  杜鲁门是玩弄民主制度的好手,他自然知道所谓的民主制度是怎么回事,他虽然痛恨共产主义,但他与后世那帮民主党的魔咒人不同,他眼里更多的是利益,他虽然也想着推广那一套美式制度,但并没有到疯疯癫癫的地步。

  虽然觉得中国以年龄划线的做法很奇葩,但他知道有制度总比苏俄没有制度强,他猛然间心中一动,这是不是意味着苏俄那样的共产主义政权新老交替期往往会比较虚弱?

  杜鲁门与刘天章两位"退休"政治家,首先考察了香港证券交易所,证券交易所所在街道是密密麻麻的电报线,这也是这个时代证券交易所的常态,想传播信息只能通过电报。

  迈入证交所大厅,杜鲁门熟悉的一幕出现了,交易员们正在叽叽喳喳,比划着各种手势,绝大多数时候,交易是从窗口探出和场外交易员用手势沟通完成的。

  一名男子正站在牌价显示器前,不断

  拨动着,他只需要拨出股票相应的号码,就可以看到该股票的买卖报价。

  股票交易所设置了一个"报价室",里面有数个自动报价机和股票报价板,人们在这里接听客户来电,并在1分钟内提供股票报价信息。

  而在交易所中,有一座美国进口的传输站,牌价显示器向香港30多个报价板提供股票的开市价、收市价和最高最低价。

  等那位男子离开,杜鲁门来到了牌价交易所前,随机拨动了几个数据,随行的美国记者迅速把杜鲁门操作的这一幕拍了

  下来,

  看到跳出来的数据后,这位美国退休

  政治家心情大好,香港眼看着越来越繁荣,中国共产党也搞起了证券交易,看起来美国的接触政策取得成功是迟早的,和平演变政策必然能取得成功。

  而在另外一边,刘天章同志看到证券交易,心情相当复杂,他并不是很喜欢这个东西,但有一个事实他是知道的,在列宁时代和钢铁时代早期,也就是苏俄的集体领导时期,苏俄一直有证券交易所,而在中国共产党的认知中,这段时间是苏俄的"新民主主义时代"。

  所以当三十年代,谷雨打着这个旗号

  ,以吸纳华侨投资为由搞起证券交易时,党内同志虽然意见汹涌,但还是被压制住

  了,那会生存都成问题,为了发展军工,购买军火,连老百姓的金首饰都不放过,不吸纳华侨投资,怎么打跑鬼子?

  口子一开,接下来的发展就由不得人了,到了建国后,中央也开始兑现战争时期搭售的股票,毕竟华侨花了那么多钱,总要给分红呀,党政干部们突然发现,当年他们以为是职务捐赠的股票竟然让他们拿到了超额的收入。

  虽然刘天章同志把拿到的分红缴纳了党费,但谷雨并没有这么做,他也知道谷

  雨为什么这么干,不是他爱钱,而是他必

  须收这份钱,只有他收下了,那些在战争

  中付出牺牲的同志才会心安理得的拿钱,

  海外华侨和民族资本家们才能安心。

  既然国家认可股票的价值,武汉证交所的交易立刻活跃起来,上市的股票也慢慢多了起来,而这一条融资渠道也就得到了认可,香港证交所的开张自然也就顺理成章了。

  虽然现在香港证交所的规模不大,但这几年香港证交所的发展还是很让人满意的,尤其是去年年底香港几个航运企业年终分红,更是一下子把市场炒热了......

  随着香港证交所逐渐步入正轨,在香港上市的国企也慢慢多了起来,香港的价值也愈发明显,相比于武汉证交所更多的

  是国内资金,香港证交所上市的国企拿到

  的都是港币,而港币可以直接兑换成美元

  ,这意味着什么,党内同志自然清楚。

  这只是中央政府在香港所得很少一部分,这几年中央政府在香港最赚钱的是香港物业集团和地产集团,这两个隶属中央的央企是香港的大房东和大地主。

  随着香港的日益繁荣,香港人口越来越多,这些人总要有地方住吧,大大小小的企业要想发展总要有办公地点吧,建厂总要有厂房吧,物业集团手中的各种建筑物租金自然越来越高,而地产集团既可以盖楼赚取租金,还可以直接出售国有土地赚取利润。

  除此之外,还有香港电信公司的电信收入,香港公交公司的公交收入,香港电力公司的电力收入,香港油气公司的油气收入,香港港务公司的港口收入,还有黄埔船坞、招商局等等拥有的船只运输收入等等也水涨船高.......

  虽然香港交给陈 JG 翁婿管理,但这些国有资产每年能够带来的外汇收入太让人心动了,原来对谷雨搞香港特区有异议的同志也不好说话了,如果不搞特区,能有这么多外汇收入吗?香港能养活那么多高校,招来那么多美国教授吗?

  中国共产党人都非常实际,看到好处了就会继续做下去,至于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我党的指导思想是谷雨主义,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就可以尝试。

  你看看我们对资本主义证券制度进行的改良,严格限制各种虚假信息,严格限

  制买空卖空,证券市场的投机性被大为压

  制,投资作用却充分发挥出来,这不是挺

  好的吗?这也充分符合三个有利于呀!

  而到了1954年,具有战略意义的香港期货交易所经过几年准备后,也即将成立,首批品种包括大米、橡胶、锡这些都是南洋具有较大优势的出口品种,而且中国都有极大的影响力,为了买上好价钱,必须想办法争取定价权......

  时至今日,发展国家主导的新民主主

  义金融业,为新民主主义建设服务,已经一步步变成了党内共识,同时通过香港的发展,党内高层对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有了更深的理解,资本主义能够那么迅速的推动生产力发展,确实有其长处,必须取其精华!

  参观完证券交易所,本来刘天章想按照时间表,带着杜鲁门看一看香港的港口,不过两人乘车没走多久,杜鲁门就叫停,原来他看到了一个电影院的招牌,他临时提议想看一看中国的电影。

  为了这一趟中国之行,杜鲁门做足了功课,他最在意的就是香港,因为中国政府给了香港太多太多的权力,而这几年种种情报显示,中国政府并没有违反他们的承诺,对香港确实管得不多,甚至还允许一定程度的言论自由。

  杜鲁门就想实地看一看,他来到香港后,要求助手收集香港的报纸,正好他看到了电影院,那就去电影院看一看,看看

  中国的电影院都放些什么。

  刘天章同志也随着杜鲁门,谷雨交代

  的很清楚,这一次中国之行,他只是陪同

  角色,杜鲁门想看什么,都随他的便,就

  算是乱七八糟不好的东西也不要紧,我们

  要是什么都好,美国人反而担心了。

  刘天章没有管过宣传,不过他也知道谷雨一直到国内的宣传不满意,中宣部长换了一个又一个,现在王若飞﹣叶剑英两同志主持宣传,他看报纸的感觉是各种直白的政治宣传少了很多,受苦受难的典型也不多了。

  现在的报刊杂志总体感觉比较实事求是,既有赞扬,又有批评,赞扬往往点到为止,并不显得夸张,而批评多属于小批评大帮助,不多有些批评还相当尖锐,但这些批评的作者大多都是党内有影响力的老同志。

  而选择的那些典型,也不是什么超人,要么是有缺点不断改进,要么是学习谷雨主义,学习科学知识很上进的同志。

  刘天章同志看着还是挺舒服的,虽然党内很多同志不能接受批评,但老同志批评几句有什么好说的,但就算我们的事业

  取得了巨大成功,也还是有很多问题,老同志们的批评,怎么也不可能是那种恶意

  的,带有煽动性的批评。

  刘天章同志觉得王若飞﹣叶剑英两同志现在的宣传管得挺好,就应该这样子,他同时觉得两人非常清醒,鼓动老同志做

  一些尖锐的批评,比那些生瓜蛋子乱说话

  强不知道多少倍,还不至于引起党内很大的反弹,政治上确实很老道。

  相比于报刊杂志的慢慢改变,电影就比较奇葩,虽说各种教育电影,反应现实的电影不少,但群众最喜欢的恰恰是飞来飞去的武侠电影。

  群众虽然挺喜欢,但不断有人发文批评,说这是胡搞,一点不科学,是搞封建迷信,但问题是谷书记喜欢,不管怎么批评,但武侠电影还是不断出现在大城市的

  电影院以及各地的下乡电影中,老百姓也非常爱看。

  谷雨对此的解释很简单,你们看看,好好看看,群众很喜欢呀,为什么会这样,你们难道不应该反思吗?这恰恰说明我们一些同志,特别喜欢上纲上线,忘记了电影首先是娱乐,就算要教育群众,也是寓教于乐。

  这番话一出,再加上这几年不断进口美国电影,批评的声音也就慢慢消失,既然美国电影都能放,国产武侠电影当然也能放。

  这种风潮也影响到了香港,这些年,在香港的电影人比较多,谁让谷雨看不上一些人,变着法子赶人呢,很多人不愿意去南洋,就留在香港。

  这个时代的电影投资不大,香港本土电影人拍拍电影,除了在香港卖,也可以跑到华人邦销售,甚至暹罗、缅甸这些华人较多的地区也卖得动,有了市场,只用了几年时间,香港的电影业就慢慢起来了,而那种飞来飞去的武侠电影则最受欢迎

  既然受欢迎,飞来飞去的武侠电影自然拍得挺多,至于香港的好莱坞电影,事实上并不流行,香港播放的电影院并不多,这会美国电影也就那么回事,并没有 N B 到横扫各国的地步,所以杜鲁门看到的电影院放得都是国产电影,自然大失所望

  刘天章相信杜鲁门没有看过那种飞来飞去的武侠电影,就推荐他看一看,都是中国电影,杜鲁门也无所谓,不过一看就傻眼了,这怎么可以飞来飞去,好莱坞做得到吗?

  不仅仅杜鲁门震惊,随行的美国记者也是无比吃惊,这到底是怎么做到的?交头接耳之余,一个大新闻出现了,甚至有脑袋灵活的,当天晚上就找到了电影公司,想着搞引进,这种异域的黑魔法在美国肯定受欢迎!

  杜鲁门吃惊于中国的黑魔法,当天晚上就传到了北京,谷雨看到报告后,笑了起来,该死的美国佬,一门心思往中国塞电影,搞意识形态输入,中国也搞一些东西反推回去,也不知道李晓龙在哪里,最好搞到香港拍电影。

  话虽如此,但谷雨很清楚,一些批评是对的,这种飞来飞去的东西并没有太多的价值,最好是搞一些大制作的科幻电影,那是可以载入史册的!

  但没办法呀,现在不仅没有技术,也没有家底,玩不起呀,前世的中国一直到《流浪地球》,才第一次有了真正的文化输出,还早着呢,只能让香港搞一搞文化输出,对东南亚有些影响就是赚的。

  而就在谷雨考虑文化输出时,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也在苏共中央主席团会议上,认为苏俄必须对中国有更多的影响力,这关系到苏维埃的命运。

  虽说无数苏共高层逼逼没有中国,他们也能打败法西斯,但他们心里也很清楚,没有中国出兵,没有中苏工业联营增加的产能,苏俄或许不会亡国,但损失只会更大。

  中国对苏俄的命运影响如此之大,所以苏俄才会促成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才会促成两党联盟,才会帮助中国培养无数干

  部......

  问题是谷雨自上台之后,先是寻求自主,然后一直在想法设法的打压苏俄影响力,到了中苏不点名的对骂时,苏俄的影响力已经被清除得差不多了,苏俄高层对此相当不忿,花了那么多代价,简直是喂了狗。

  更让苏俄恼火的是,美国的影响力这些年却直线上升,美国的电影可以卖到中国,可口可乐也卖到了中国,美国派来的财经专家培训中国财政部官员,中国的香港搞的是纯粹的资本主义,竟然有十几所高校,现在内地已经建好了西京大学,也即将招生。

  赫鲁晓夫了解到这些,自然忧愁无比,不过仔细分析后,赫鲁晓夫也明白是怎么回事,中国为啥对美国那么好,不就是美国给了那么多贷款吗?

  而他这一次带着一些项目访问中国,谷雨除了年初答应的长安大学以外,还同意由苏俄主导创办多所高校,又是增加留学生,又是增加苏俄专家!

  从这些对比,再加上种种情报分析,赫鲁晓夫就得出了结论,谷雨作为一个民族主义者,对意识形态并不敏感,他更重视实利,必须在这一块大作文章。

  但问题是,钢铁同志在二战结束后,停止中苏工业联营,撤回大批专家,对中国劳工越来越抠门,一边是美国人给好处

  ,一边是苏俄不断减少,甚至不给好处,还想着指手画脚,谷雨怎么可能接受苏俄有更高的影响力?当然要清理干净。

  所以赫鲁晓夫的看法是有样学样,和美国一样,给钱给项目,也要往中国卖电影,学校也要办好,也要派出更多的专家前往中国,增加影响力。

  赫鲁晓夫当然知道,现在中美不对付,中国虽然没有打压美国的影响力,但引入苏俄的高校,本质上就是打压美国的影响力,他就算明白,他还是不得不上套,因为苏俄必须想法设法保持和扩大对华影

  响力,这对苏俄非常重要。

  苏共中央主席团成员们当然知道要增加苏俄在中国的影响力,可问题是过去三瓜两枣好打发,现在中国的胃口越来越大了,给能够控制的国家也就算了,给中国,他们是真不乐意!

  但就算不乐意,苏俄高层也都知道不给不行了,中苏经济互补太强了,苏俄要想解决很多问题,也离不开中国,而且谷雨现在也不是白礴,而是互惠互利,他的种种说法,苏共高层看着也是挺满意的,态度还是相当不错的。

  赫鲁晓夫见气氛还行,就提到今年中

  国跑到美国买小麦,国内自四月份开始就喊着要抗洪,或许他们会遇到一场大灾,所以建立中央主席团需要做一些应对,所谓患难见真情嘛,这会对中国的投资绝对

  是赚的!

  "尼基塔,你想做什么应对?"

  赫鲁晓夫很果断的说道,"若是中国真得出现大灾,大灾之后,立刻派出代表团访华,并提供贷款,修建中苏友谊大坝!"

  "尼基塔,六亿美元,这是很大一笔钱,必须谨慎!"

  面对马林科夫的反对,赫鲁晓夫摇摇头,"格奥尔基.马克西米连诺维奇,我问过专家,这个大坝至少需要修建十年,平均下来每年也就六千万美元,而修建期间,中国会不断输出我们需要的产品,以丰富莫斯科市场,还有未来可以分配的电力

  马林科夫想了想,还是不愿意同意,除了投资太大以外,也有另外一个原因,赫鲁晓夫手伸的太长,他不能轻易答应,马林科夫借口中国有没有大灾还不明确,另外也需要财政部分析等等理由,推迟了这个项目的讨论。

  赫鲁晓夫并不生气,他本身就是试探

  ,很明显马林科夫离被说服已经不远了,更重要的是,马林科夫拒绝了他一个提案,总不好再拒绝另外一个提案吧,那对集体领导也不利呀,而赫鲁晓夫的新提案则和干部工资有关......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简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