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爱丽丝书屋 历史 大国股东

第348章演习

大国股东 大白菜的苦逼 11973 2025-05-12 15:06

  志愿军政委邓小平搓了搓手,呵了一口气,倒了一杯热水,笑嘻嘻的递给司令员左权,“老左,别盯着地图了,喝口热水,你累了一天了,连口热水都没有喝上!”

  左权同志呵呵笑了笑,接过了热水,一口喝了下去,喝完之后,笑着搓了搓手,“老邓,苏俄的冬天天寒地冻,演习场上的战士们还好吧!”

  邓小平拍了拍自己的呢制大衣,“咱们赢了两场之后,红军将领客气了不少,也给咱们提供了不少后勤物资,战士们有了这些,一点都不冷,而且上上下下都十分兴奋!”

  “呵呵,只有战场上表现出来了,才能被人瞧得起!”

  “是呀,不仅给咱们换了装备,连衣服都换了!”说到这里,邓小平同志又有些不放心,“前两仗还可以说苏俄同志轻敌,接下来的一仗你可要注意了!”

  左权嘴角微微撇了撇,“苏俄红军十几年没有打仗了,他们的步兵战术嘛,也就那么回事,乌拉冲锋这一套过于粗糙了,还有一点,他们那些基层指挥员太稚嫩了,实战经验不够,就算有战术,也发挥不出来!”

  “第三场师一级演习还有希望赢?”

  “呵呵,我们这一次配属了一个炮兵团,还有一个坦克营,这样的火力从所未有!”

  见左权同志自信满满,邓小平同志想了想,低声问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按理说,苏军怎么也应该比我们强呀!”

  “我们和苏俄同志走的路不同,他们把重点发在飞机、坦克和大炮上,对步兵根本不重视;而我们呢,那些东西要么没有,要么不多,不得不重视步兵,步兵战术上我们更精细一些不奇怪!

  老邓,别看我们赢了,但真要进行军一级,甚至更高级别的对抗,我们肯定打不过,苏军就算步兵战术粗糙一些,人家天上飞机炸,地上大炮轰,又有坦克冲锋,这么多东西一个接着一个,我们就算扛的过去,也损失惨重!”

  “这也不对呀,缅甸那边,咱们不是打得挺好嘛!”

  “老邓,你搞错了一点,缅甸志愿军的装备并不差,依靠前期的胜利,我们光光75mm以上口径的大炮就缴获了一百多门,还有大量的机枪速射炮,子弹炮弹也缴获了不少,要论起来,志愿军比国内四路军主力师装备都要强得多!

  还有缅甸的气候、地形都对我们有利,要不然我们也不会赢得那么漂亮!但即便如此,我们打英军48师时,还是付出了不少的代价,在敌人阵地前牺牲了不少同志!”

  “你这么一说,我就明白了,同等装备下,战术好的才有优势,但如果装备差距很大,战术再好,也很难弥补装备上的不足!”

  “就这个理,要不然谷书记也不会那么搞军工,现在我们在装备上与日军拉近了距离,这才有丰台一战的出色表现!

  谷书记说十年打到日本本土,虽然稍微有些夸张,但只要我们的装备不断提升,与日军不存在代差,我们收回东三省,打到朝鲜,希望很大的!”

  邓小平点点头,笑着说道,“老邓,你这么一说,我就明白呀!呵呵,这一次去西班牙,我们拿着苏军的装备,希望可不小呀!”

  左权同志摇摇头,“还是小心一点好!”

  “当然,咱们战略上要藐视敌人,战术上还是要重视敌人的!”说到这里,邓小平拿出了一份电报递给他,左权同志接过来皱着眉头看了一眼邓小平同志,邓小平点点头,“老左,连加仑元帅都过来了,我们差不多了!”

  左权有些发愁,“总不能过分吧,要不然苏俄同志看出来,就不好了!”

  “这就要看你的水平了,既要证明我们的战斗力,又不能和前两场演习一样!”

  苏俄红军对中国军队的鄙视是一贯的,即便解放军在缅甸战场上表现得相当出色,但瞧不起还是瞧不起。

  所以这一次志愿军来到苏俄,按照苏俄军事委员会的命令,来了一场对抗演习,挑选出来的苏俄指挥员相当轻敌,竟然以为乌拉冲锋一上,中国军队就会崩溃……

  所谓的乌拉冲锋,是一种波次冲锋战术,有一点点像骑兵的冲锋阵势,人员分为一道道兵线,一浪接一浪的拍向前方。

  人员充足的情况下,苏军往往会排出八九道兵线,每个士兵间隔3-6米,呈散兵状。前后间距10米上下。整体宽度有好几千米,厚度也有近千米。

  在战场上,苏军步兵没有相互之间的掩护和冲锋配合,主要就是各个步兵班以散兵队形,在发布冲锋命令以后,就跟随班长一鼓作气冲向敌人,中途不能进行任何的交替掩护和停留。

  而步兵排和步兵连营机枪迫击炮和反坦克炮也会全速射击掩护,无需士兵自己停下来开枪掩护。在冲击到距离敌人50米的时候,所有人一起高喊乌拉,然后冲锋枪手和手榴弹开始全力投送火力。

  “乌拉”最大的特点是步炮协同,要求步兵踩着炮兵的炸点冲锋,甚至会辅有装甲力量,在这种连续性的冲锋前面,敌方很难防御。

  敌军遭遇这种带有宽度和厚度的乌拉人浪冲击,往往会丧失一部分机枪的交叉火力射击能力,阵线左右不能兼顾。

  即便能拍死前面几波,但它带来的无穷无尽的冲击力非常恐怖,二战中德国人有新兵蛋子打到手软吓得调头逃跑,老兵也会对己方的火力产生不自信。

  苏军的乌拉冲锋的基本背景是,苏军新兵太多,训练不充分,而且民族众多,语言各异。因此,士兵训练相对比较刻板,苏军要求,任何训练都不允许质疑,无需解释的服从命令。

  但这种打法最大的缺陷就是不把人命当命,而且需要军人有严格的执行力与牺牲精神,受地形影响也非常巨大。最致命的是,如果对面比你硬,那么你冲这么一次就等于废了。

  偏偏他们遇到的对手是对这种冲锋非常了解,战术特点也比较克制这种冲锋,志愿军对苏俄老大哥多少有些敬畏,所以在演习开始前,做了大量细致的准备工作,甚至不惜冒着严寒修建了大量工事,掌握的步兵战术能用的都用上了。

  结果看到红军的乌拉冲锋,上上下下都欣喜若狂,不会吧,老大哥也玩这一套,对付这一手,我们熟悉呀!面对志愿军一道接着一道纵深防御体系,红军的乌拉冲锋变成了一场徒劳无功的自杀冲锋……

  红军进攻不成,损失惨重,上上下下脸上无光,而接下来,面对志愿军的三三制进攻,红军指挥员误判了志愿军攻击部队的兵力,被志愿军钻了空子,又一次被击败。

  失败之后,红军指挥员还是想不通,你们铺天盖地那么多人,层层推进,源源不断人山人海,怎么可能只有一个营,你们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左权同志也不明白呀,我们的三三制战术,应该是苏俄同志首创,被谷雨同志知道后,在四路军试点,同志们通过几年的不断实践,逐渐成熟的呀,结果你们怎么跑过来询问我们?

  当然了,即便是心里充满了疑问,左权同志也不会直接说,很明显目前苏军没有推广这一套战术,而解放军却全面推广了,所谓墙里开花墙外香,这种事情不算奇怪,可能是苏军不重视吧!

  所以左权同志就和红军的同志交流了一番,事实上志愿军的三三制战术不算什么特别的战术,疏散阵型,分队配合,小群突击,与德国陆军在一战结束前后总结的突击群战术思路比较接近。

  这是共产党方面长期吃火力不够的亏,不得不为,另外与日军连续几年的厮杀,也对三三制战术的成熟起到了关键作用,很多东西都是学的日军。

  但这一战术缺陷也很明显,团队间的完美配合,需要长年累月的经验总结和不断磨合,所以新兵为主的部队短时间内根本掌握不了这些理论。

  另外一点,既然是轻步兵,能够携带的物资很有限,一旦敌人搞起了环形战术,利用大批火炮防守,坦克机动防御,三三制进攻的步兵就没办法渗透。

  这一点在缅甸就有显示,不过缅甸志愿军缴获了不少大炮,猛烈轰炸之下,英军才被迫投降,但是三三制的缺陷,左权同志还是认识到了。

  不过出现在演习场上的西班牙志愿军却完全不同,换装苏军装备后,志愿军与苏军不存在装备差距,而团级规模的对抗,苏军同样没有重武器,自然没有了炮火优势。

  更重要的是,共产党这一批派出的部队,都是从北线战场抽调的老部队,老兵都有在热河与日伪军游击作战的经验,即便是新兵,也已经入伍一年多。

  大部分新兵在入伍之前,普遍都有地方民兵和独立团的经历,步兵作战的五大基本功,投弹,射击,拼刺,爆破,土木或多或少都练过。

  经过一年多以老带新的训练,各种战术早就磨练成熟,所以在老兵的带领下,会根据战前侦查,调整队列的距离和相应的增加火力,战斗力事实上相当高,虽然未必达到前世朝鲜战争轻步兵巅峰的水平,但此时的苏军步兵团真心是最为脆弱的时候。

  苏联红军的征兵模式与众不同,严格奉行了一套兵员素质划分的套路,将最好的兵员送到了海军,差一点的就按照坦克兵,炮兵,骑兵来划分,将最次最差的那一批兵员送去做了步兵。

  这种划分明显是有问题的,因为这意味着士兵的素质不够,虽然说此时并不讲一个电子化,信息化,但是步兵们文化不够,那么看地图都看不懂,连在地图上数格子都不会,那当然他们的战斗力就不行,非常差劲。

  而且苏军也不像共产党方面为了三三制,搞扫盲,又在士兵训练和生活中想法设法提高默契程度,并制定种种暗语、手势来解决作战中遇到的问题。

  同时苏军奉行了一套严格的义务兵制度,这种制度看上去很好,但是实际用起来却很成问题。一般来说士兵入伍两年即可退役,但考虑苏军步兵素质差,那么两年也就是刚好让他们形成了足够的战斗力。

  可是两年后,这些士兵就要退役,不免造成了部队永远在缺乏兵员。虽然在战时可以紧急召回预备役人员,可是这样难免要重新训练,不免降低了战斗力。

  另一方面,苏联红军在当时,大多数装备都是入库的,部队在实弹训练上较为匮乏,训练不够,那么步兵的战斗力就要进一步下降。

  更麻烦的的是,此时的苏军把注意力放在了机械化上,装备了大量坦克飞机,对步兵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各种训练也跟不上。

  再加上愈演愈烈的大清洗,虽然现在还没有牵扯到苏军,但不断有人因为种种牵扯退伍或者被抓起来,虽然目前还不算人心惶惶,但上级指挥员很多人已经无心训练。

  种种结果就造成了现在这种局面,看起来装备了很多现代化装备,重型轰炸机,飞机,坦克,炫目无比,但事实上真正的战斗力,根本不怎么样。

  原来不足的东西不仅没有重视,反而越来越严重;原来擅长的东西,很多又没有保留;即便是现代化装备,也搞出了一大堆如T28、BT7这样的多炮塔坦克,样子好看,实战根本没用……

  说白了,现在的苏军就是样子光,这些问题一直到苏芬战争中才完全爆发出来,而对于这一点,苏军根本认识不到,他们一直沉迷于苏军纸面上的强大,并没有意识到他们在探索的过程中,同样走了不少弯路。

  在团一级实战演习中,苏俄红军打不过志愿军,第一次演习本来很多人以为是意外,而到了第二次,远东军区司令官加仑元帅把他认为最优秀的步兵团派了过来,但结果还是打不过,而且是攻守都不如。

  一次是意外,两次就成了必然,很明显,同等装备下,团一级,远东军区根本打不过志愿军,这下子苏俄高层就炸开了锅。

  众所周知,共产党军队的战斗力与日军相比,似乎还有些差距,而这样的军队,远东军区最好的部队竟然打不过,这说明什么?这只能说明苏军战斗力低下!

  这是谁的问题,当然不可能是上级的问题,苦心积虑,给你们装备了这么好的武器,结果就拿出这样的表现,谁能受得了?当然要打下面的板子,这也是斯大林愤怒,连声大骂的原因。

  加仑元帅也知道没办法交代,他不得不提议进行第三场师一级规模的较量,当然了共产党方面没有炮兵,所以加仑元帅又按照苏军的编制,加强了一个炮兵团,一个坦克营,一边想着挽回一点颜面,同时也想看一看志愿军在师一级指挥上有什么独到之处!

  为什么要进行师一级的演习,原因很简单,不管是苏俄,还是共产党,师一级都是武装力量步兵中主要的诸兵种合成战术兵团。

  步兵师由领率机关、一定数量的战斗部队(步兵、炮兵、骑兵等部队),以及战斗保障部队(分队)和后勤部队(分队)所组成,某种情况下,师可以独立完成战斗任务。

  在团一级,苏军并没有配置大批炮兵,以轻步兵对轻步兵,那只说明步兵战术上有些不足,有很多东西要学习,苏军就算输,也不影响大局,毕竟苏军依靠的是坦克突击或者伴随步兵进攻,大炮轰炸,步兵战术虽然重要,但不是最关键的。

  共产党陆军建设虽然效仿苏俄,也同样非常重视师一级的单独作战能力,军、兵团、集团军、方面军只是负责战略方向的不同,下辖的师最多可以有几十个,最少只有几个。

  根据方向的不同,总部可以随时调整每个师隶属的上级单位,但从来没有听说过,每个师会被拆分成若干个团的。

  但共产党陆军装备的火炮很少,飞机坦克更是没有,理论上说,共产党陆军师不可能具有很强的合成作战能力,师一级作战绝不应该超过苏军。

  但如果在师一级,苏军要是还输了,那就证明苏军在军队建设上出现了问题,毕竟师一级属于合成部队,可以单独行动,这样的战术单位都不行了,肯定哪方面有重大问题。

  而远在莫斯科的斯大林,虽然火冒三丈,但也明白这一层道理,他冷冰冰的盯着演习场,甚至还派出了他比较信任的将领,正在莫斯科开会的列宁格勒军区司令员,一级集团军司令员沙波什尼科夫前往观看。

  斯大林要求沙波什尼科夫务必搞清楚问题所在,什么时候伟大的苏俄红军连共产党军队都不如了?这简直无法容忍,绝不能容忍。

  到了这一步,演习已经不再是演习,而变成了两党对各自实力的评估之战。共产党连续两场胜利之后,面子已经赚够了,再赢意义并不大,所以才有邓小平同志的提醒,差不多了,别让苏俄同志下不了台。

  而苏军恰恰相反,如果苏俄远东军区拿不出像样的表现,共产党方面自然会认为,苏军装备虽然好,但真实战斗力有限。

  张学良的东北军装备那么好,可共产党从来都不放在眼里,万一苏俄红军被共产党看成是加强版东北军,那苏俄对共产党的政治影响力自然大打折扣。

  道理大家都懂,军队并不是简单的武器堆积,影响战斗力的其他因素比如士气、比如部队组织、比如战术这些,平时却根本看不太清楚,只有打过了才真正知道……

  为了这一战的胜利,苏俄远东军区做了不少准备,而志愿军方面,上下心态很轻松,这一仗输赢根本无所谓,左权同志和参谋长、四个团长研究了一番,决定利用此战首先进攻的机会,做一些军事研究。

  此时苏军执行的是1935年编制计划,一个师除下辖三个步兵团以外,还下辖了一个炮兵团(76mm火炮12门,122mm火炮24门),一个坦克营(下辖三个坦克连,一个连15辆坦克),还有一个防空营。

  所以按照导演部的规定,苏军给志愿军配属了一个炮兵团和一个坦克营,因为没有空军作战,防空营自然不需要配置。

  看到配属让他指挥的苏军36门大炮,还有45辆坦克,还有配发的三百多辆卡车,左权同志羡慕无比,苏俄红军的装备真是好呀!

  在四路军的编制中,师一级只有一个可怜巴巴的75mm山炮营,100mm以上的大炮全部归总部直接下辖,坦克就更不用说了一辆都没有,差距也太大了一些。

  左权同志此前根本就没有指挥过坦克部队,不过总参高级班的研究内容他是知道的,既然一号首长打电报让他不要太在意胜负,正好拿来试一试手,尝试一把坦克兵团作战。

  左权同志把所有的T-26坦克集中使用,作为箭头冲锋,三百多辆卡车也集中起来,一部分用来拖曳大炮,伴随攻击,一部分用来运输步兵。

  按照一点两面的战术要求,他准备进行了一连串的试探性进攻,摸清楚当面苏军的部署,然后再发动猛攻。

  按照初步计划,进攻时,一个团配置了少量大炮坦克,又利用木头制造了一批假大炮、假坦克,假扮成主力,欺骗当面的苏军。

  一个团作为坦克兵团则用在关键方向突击,一旦突破成功,预备队一个团紧接着加入战场,而侧翼一个团则负责掩护……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准备,演习开始了,四路军连续做了几轮试探性的进攻,摸清楚了当面苏军的部署,接下来就是正式的进攻。

  此时已经是冬天,天降大雪,大地白皑皑一片,这样一来,志愿军伪造的炮兵阵地和坦克阵地,被白雪覆盖,更加难以判断真假。

  但同时也有巨大的麻烦,在这样的大雪天,坦克、卡车等机械化装备在雪天更加容易发生故障。政委邓小平一边搓着手,一边看着外面的大雪说道,“老左,天气对进攻很不利,你正常打就可以了,反正想赢也很难!”

  左权点点头,“这些天我仔细问过苏俄同志,他们都说坦克和卡车比较容易出故障,动不动就抛锚,大雪天更加如此,我们想突破苏俄同志的立体防御确实很难!”

  “这样最好,我们就算输了,面子也保住了!”

  “呵呵,这种话只能我们两个人私下说,要不然下面的同志听到了,还不知道怎么想!”

  “那当然!”

  “以后咱们组建坦克军团,一定要配属修理大队,绝不能让坦克趴窝,要不然遇到大雪天大雨天,可就麻烦了!”

  “这可难喽,现在机械修理工可精贵着呢,我估计高鹏振同志顶多只能做一做试点,想装备很多坦克,恐怕不容易!”

  “我们搞一个机械化师,有三个坦克营,一百多辆T-26坦克也就差不多了,这样的坦克一辆也不过两万多美元,也就五万人民币左右。”

  “那也有几百万了,再加上随军的卡车和大炮,没有一千多万根本装备不起,中央哪里舍得拿这么多钱出来!

  据我所知,总后现在优先装备空军,保护重点工程防范空袭,坦克的优先程度远远不够,肯定只能放在后面!”

  “唉,人穷志短,只能慢慢来了!”

  就在两人聊天时,此时苏军导演部,沙波什尼科夫已经看到了前线苏军的部署,他想了想,看向身边的骑兵第五军军长,“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诺维奇同志,你觉得远东军区的防御部署怎么样?”

  罗科索夫斯基点点头,“防守有纵深,火炮做到了重点突出,并没有平均分配,光凭这两点,叶夫列莫夫同志就是一个不错的师长!”

  沙波什尼科夫微微颌首,想了想又把共产党的部署递给了罗科索夫斯基少将,罗司机看了一会,想了想,笑了起来,“有些意思,他们也想尝试一把大纵深作战?”

  “左是伏龙芝军事学院出身,应该对机械化作战有所接触!”

  罗科索夫斯基转头望了望外面,脸上似笑非笑,“这个天搞坦克突击?”

  “很聪明的中国人!”

  罗科索夫斯基恍然大悟,先是摇摇头,然后又点点头,“这样也好!”

  “是呀,这样也好!”

  罗科索夫斯基又看了看志愿军的部署,然后对照着苏军的部署,分析说道,“突破口选对了!也做到了集中火力和兵力,即便赢不了,这一次远东军区也不好过,左最起码可以指挥一个红军师!”

  “左是缅甸志愿军的参谋长,他应该具备指挥大兵团的能力!”

  演习再一次开始了,志愿军发起了进攻,他们的欺骗很成功,苏军并没有判断出志愿军的主攻方面,面对志愿军集中炮火的猛烈进攻,苏军显然有些猝不及防,被志愿军打开了突破口,但这个时候临时编组的机械化兵团的不足,在恶劣天气下完全暴露了。

  45辆T-26轻型坦克在往纵深的突破中,一路抛锚,伴随的卡车更是一辆接着一辆停在半路,无奈之下,步兵只能下车独立进攻,这样一来,少量还能动起来的坦克和后方的步兵自然就脱节了。

  反应过来的苏军师长连忙调来了预备队和坦克营,先是消灭了少量坦克,然后又试图将志愿军突破进来的两个团驱逐出去,甚至合围志愿军,两国军队在突破口前方激烈交战。

  理论上说,此时苏军有足够的时间和兵力,可以封锁住突破口,但苏军的T-26虽然不错,但是装甲又太薄,被早有准备的志愿军集中火箭筒和集束手榴弹一一点名消灭。

  这个时候一件奇葩的事情发生了,失去了坦克的掩护,面对逼近的志愿军士兵发起的白刃冲锋,刚刚入伍不久的预备役士兵竟然扭头逃跑,这一跑不要紧,苏军的士气顷刻间就崩溃了,志愿军越战越勇,苏军封闭突破口竟然失败了……

  亲临一线指挥的左权同志看到这一幕,甚至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老大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就算是新兵也不应该出这样的事情,很明显苏军的政治工作出了大问题!

  连演习中都出现这样的问题,实战之中还不知道多么丢人,在望远镜中看到这一幕之后,加仑元帅气得一拳击在了地面上,因为用力过猛,手背立刻鲜血淋淋。

  这位战功赫赫的元帅根本不在意伤口,此时他的心更冷,出现这样的场面,恰恰说明他对远东军区的管理出现了严重问题,这让他如何交代。

  沙波什尼科夫上将得知这一切之后,微微叹了一口气,这位俄军上校事实上比所有人都明白现在的问题。

  这几年主持军队的图哈切夫斯基元帅片面重视军队技术装备数量在纸面上的增加,忽视军队制度建设和训练,尤其是预备役建设,这才出现了今天的奇葩事!

  偏偏远东军区又要和日军缓和关系,各种训练和演习并不正常,结果就出现了这样的窘境,远东军区的精锐师,纸面上很强大,但整体素质却远远不如在战火中不断历练的共产党军队,今天的演习失败一点都不奇怪。

  问题是斯大林付出了那么巨大的代价,才给图哈切夫斯基准备了这么多坦克,结果部队变成这个样子,他知道之后,鬼知道是什么感受,雷霆之怒是必然的。

  沙波什尼科夫上将已经敏感的意识到一场暴风雨即将到来,他一定要小心翼翼,要不然他这个沙俄上校是什么下场都不知道……

  苏军高级将领是什么想法,在场的志愿军官兵并不知道,获得了胜利之后,左权、邓小平两同志有些无奈得对视了一眼,接受了缓过神的加仑元帅、沙波什尼科夫上将等苏军高层的祝贺,同时两军高层也进行了长时间的交流。

  交流之后,左权、邓小平两同志很快就发现,中苏两国的军队不仅仅武器装备差距很大,建军思想有着很大的区别,最起码一条,苏军推行一长制,他们的政治副手,与解放军的政委有着明显的区别。

  不仅仅级别远低于同级的司令员,甚至于没有对军事指挥的附署权,而军中也没有做到党支部建立在连一级。

  了解到这一切之后,政治上非常敏感的邓小平同志,再和左权同志商议后,给中央的报告中对苏军做了一个很客观的评价。

  志愿军党委一致认为苏军有不少缺陷,我们要学习苏军的正规化和现代化,但一定要客观,我们的特色也要保留,尤其是我们在政治工作上的优势……

  接下来的苏军进攻,志愿军防守演习并没有进行,苏俄同志调整了安排,志愿军接下来将乘坐列车,前往黑海沿岸,准备在1937年初乘坐苏俄轮船,经黑海至地中海,前往西班牙。

  而在国内,谷雨看到志愿军党委这份电报后,十分欣赏,他下令给军中师以上高级干部印发了志愿军发来的总结,同时和毛泽东同志说道,“邓小平同志可以大用,他不仅是一个合格的省长,也是一名合格的政治工作者!”

  毛泽东同志笑着说道,“左权同志也很不错!”

  “我这位同学的水平,我还是知道的,要不然也不会那么快就要到中央担任副参谋长……”

  两人呵呵笑了笑,心情都非常好,对于志愿军扬威苏俄,两人都非常满意。在南方以二线兵团为主的部队,使用新战术,加强装备训练一番后可以挫败英军;在北线,以防御为主的部队,派往苏俄,在同等装备下,同样可以击败苏军。

  很明显,解放军对日军的战绩不是偶然的,现在的解放军就是一只强大的军队,已经有着一套出色的战术,只要有足够的技术装备,并能够很好地利用,我军不惧怕任何对手。

  当然要想做到这一点很难,不仅仅是工业建设的问题,同样还是人的问题,高素质的士兵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培养出来的,但时间还长,战争才刚刚开始!

  信心是如何建立的,就是这样一步步建立起来的!而有了这样的信心,在接下来的战争中,解放军就有足够的信心获得胜利,虽然没有强大而海空军,打不到日本本土,但打到朝鲜还是很有希望的!

  当然了,有了这样的信心,接下来的各种动作也坦然自信了许多,比如与蒋介石的谈判,对于蒋介石发过来的第二封邀请信,谷雨表示派出周恩来同志前往武汉接触,先把该谈的东西谈清楚,等一切都清楚了,我们两人再见面比较合适。

  此时在北方,日本还没有在华北增兵,这让毛泽东同志很是不解,从古代到今天,几乎所有的军队想从占领全中国,都是依靠速度从北方快速通过华北大平原南下,无论是蒙古南侵,明朝燕王陛下,还是满清入关......

  几乎都是一路主力过河北,下徐州,直插江南,一路过河南进湖北,从上向下,直冲下来,几乎没有任何天险可以拦阻,进攻方占据着地理优势。

  但是日本人在华北没有任何动作,反而在上海周边和蒋介石死磕,难不成鬼子还认为,中国会坐视日本人拿下上海不理睬,让他们把上海经营成第二个东三省,他们的脑回路到底是怎么想的?他们的中国战略到底是什么样的?

  而他的对手,蒋介石也是一个奇葩,他竟然把主力部队放在上海这个鬼地方,表面上看自己主场作战又有兵力优势,不说打赢起码打个拉锯没问题。

  但上海地区实际上是夹在杭州湾与长江口之间的一个半岛,水网密布,地势平坦,地域狭窄,属战略防御的浅近纵深。

  在这样一个既无战场筑垒准备,又无回旋机动余地的地幅内,面对强敌,国民党已经囤积精锐主力三十多万大军,摆开了决战架势。

  这在战略指导上,是极其轻率的,也是危险的。从战役布势和兵力运用上看,毛泽东他同志认为是典型的内战套路。

  国民党军队是在追剿南方红军和吞并地方军阀势力中崛起的,虽人数众多,很明显他们的作战指导思想远不能适应现代化、机械化大兵团大纵深突击的特点。

  既未形成纵深梯次的配置,又未掌控强大的反突击预备队,一线部署绵亘狭长,紧贴水域,在日舰炮不断轰击下徒增伤亡;二线兵力既不能支援一线,也不能相互构成犄角,这就给对方分割、围堵、聚歼提供了便利。

  事实上,日陆军战术呆板,平推硬攻,但即使这样,打了十天不到,蒋介石防御体系即被日军割裂。

  由于没有组织起强大的战役反突击,蒋介石的守军被日军紧紧咬住,无法脱身,想打打不过,想撤撤不下来,无奈之下,只好不断增兵,形成了添油战术。

  而随着蒋介石在上海的兵力越来越多,毛泽东已经看出来了,蒋介石现在已经骑虎难下,这也就不奇怪他连续发来了邀请,看来他是真急了!

  “谷雨同志,我都想了好几天了,就是想不通日本到底是什么战略!”

  谷雨笑着说道,“老毛,这几年我也多次揣摩日本人,我感觉日本人没有战略,或者说他们没有全取中国之心,他们更多的是强盗作风,打到哪算哪!有便宜就占,没便宜就不打!”

  “不会吧,日本好歹也是一个列强,怎么可能这么稀里糊涂?”

  “如果是你我,就算再难啃,最起码也要拿下平津和平绥线,既能保证对东三省的有效控制,又能在战略上对我们占据优势,可日本人呢?眼睁睁得看着我们不断在华北增兵!

  此次对上海的进攻,如果蒋介石如九一八一般,不抵抗,那么日本就可以白拿远东第一大城市,可以获得上海众多的工厂和大量的财富,何乐而不为?我看他们就是按照占便宜的想法来打这一仗的!”

  “但蒋介石抵抗了!”

  “蒋介石抵抗了,在拿下上海的同时,顺便重创蒋介石,逼着他签下城下之盟,如同满清王朝一般,签下新的马关条约,然后做日本的傀儡,一起对付我们共产党!我敢打赌,日本人现在就是这么想的!”

  “鬼子疯了吗?现在的中国形势和清末完全不同,蒋介石哪里敢签署这样的条约,再说了蒋介石哪有钱可以赔!”

  “没有钱赔,那鬼子就打到南京去,攻取中国的首都,再逼着蒋介石签下更难看的条约,在鬼子眼里,无论如何,蒋介石总会让步的!”

  “要是蒋介石不签约呢?”

  谷雨呵呵笑了起来,“那就一直打下去!”

  “日本人难道不知道,他们这么打蒋介石对我们很有利吗?”

  “知道呀!可不打蒋介石,谁来喂饱饥肠辘辘的鬼子?老毛,你要知道,鬼子为了发展海军,什么龌龊事都敢做,比如把贫民少女成批成批的送到南洋当妓女!”

  毛泽东同志脸上的肌肉抖了抖,想了想,咬着牙说道,“必须彻底打败无耻、残暴的日本帝国主义,要不然我们永无宁日!”

  谷雨点点头,“所以我们的当务之急是乘机拿下蒋介石,实现中国的军政统一,只有整合了整个中国的资源,才能彻底打垮日本鬼子!”

  毛泽东同志皱了皱眉头,“现在我也知道时机很好,但问题是我们需要一个有足够说服力的理由!”

  “老毛,理由从来都不难找!说到底,胜利者是不受谴责的!”微微顿了顿,谷雨微笑着说道,“要不然,我也不至于说出十年之约的话!”

  毛泽东沉默了一会,“最好是要打一些胜仗,有了衬托,接下来就好办了!宋哲元一门心思当军阀,有他们在,我们在平津不好打,也划不来!

  现在最好在热河打一仗,发动一轮对日伪军的进攻,和增援的日军碰一碰,不打一仗,北线的鬼子不会死心,在山区碰,对我们更有利!”

  “可以!”谷雨想了想说道,“要打就打大的,我们在热河和冀东有三个军,鬼子在通辽、朝阳、锦州一带的日军三个师团,兵力相当,我们正好可以碰一碰,看一看日军大兵团的作战能力!”

  “我们是内线,又有一定的兵力优势,别的我都能放心,就一点,段德昌同志并没有指挥过大兵团!”

  “不要紧,鬼子的战术很呆板!我们这一次也别折腾别的,简单一些,以阵地战为主,运动战为辅,就算输了,我也不怕,我们输得起!”

  毛泽东皱着眉头,看着谷雨,他无论如何也不适合这样的打法,即便现在实力强了许多,他还是喜欢运动战、游击战,阵地战能不打就不打,而不是向谷雨那样硬碰硬的死磕。

  谷雨看着他,呵呵笑了起来,“老毛,你不了解情况,关东军吃了我们不少苦,他们肯定会缩成一团,我们想大规模穿插,难度肯定很大。

  而我们要练兵,正面头顶头,脸对脸地绞肉,对部队战斗力的提升最有利,过去我在辽宁就是这么干的,要不然四路军的战斗力也不会提升那么快!”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简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