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爱丽丝书屋 历史 大国股东

第571章 斡旋

大国股东 大白菜的苦逼 6163 2025-05-12 15:06

  赫鲁晓夫十分生气,“啪!”的一声拍了桌子,他真得给谷雨搞毛了,明显这一次中国是在设局坑苏联,破坏苏联与西方的缓和,到了谷雨口中,竟然是为苏联好,然后还说为打破僵局,要去访问法国、西班牙,米高扬反对,他竟然甩手三个问题,这哪里是让苏联澄清,这是在警告!

   赫鲁晓夫一怒谷雨的狡辩,二怒谷雨拆穿了他的小心思,三怒的是什么,只有他心里隐隐知道,他设想的几种对付中国的招数,都被中国猜到了,他总有一种被完全看穿的感觉。

   尤其是在边境搞事,这段时间他一直在琢磨,今天被谷雨狠狠得浇了一盆水之后,他已经不敢轻举妄动,万一,万一,中国和美国媾和,和苏联兵戎相见,那简直太可怕了,为什么,为什么与中国人打交道会那么累!

   当然了,赫鲁晓夫有一点还是比较满意的,谷雨对他留有余地,对斯大林同志的批评则毫不留情,谷雨说的太对了,如果不是斯大林同志糟糕的中国政策,苏联培养出来的留学生谷绝不会变得那么叛逆,幸亏他做了不少的修复,中苏关系还可以谈,若是中国真得和美帝国主义搞到一起去了,那就真正危险了!

   “中国人给我们划了三条线,他们有什么资格这么干,中国比我们弱小,还搞的是修正主义,为什么敢这么干,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我们必须搞清楚!”

   赫鲁晓夫忍不住抱怨起来,然后看向他苏斯洛夫,“米哈伊尔·安德烈耶维奇同志,你是我们的头号思想家,你一定可以帮助我们,我没有说错吧?”

   看着自己在莫斯科工业学院任教期间培养的失败品咋咋呼呼,苏斯洛夫相当头疼,不过他还是慢条斯理的说道,“赫鲁晓夫同志,中国人走向了修正主义,连法西斯分子佛朗哥都要交朋友,很明显,他们现在很理亏,我们为什么要把在乎他们的说法呢?”

   “也就是说,我们的头号思想家也不愿意辩论?”

   “辩论的效果如果会让中国改变,那才有价值,但面对一个铁了心要走向修正主义的人,说得越多,只会让他离得越远,这是联盟希望的吗?”

   事实上,谷雨不愿意辩论,苏斯洛夫也不愿意辩论,苏联的出现从一开始就是不符合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马恩认为社会主义革命会发生在多个发达的资本国家同时发生,最有可能的就是英法德三国,而俄国作为一个半封建半资本主义压根就不应该发生社会主义革命。

   所以苏联从最一开始,最大的危机就是不是什么粮食危机、经济危机、军事威胁而是理论危机;列宁时代,苏联的思想是非常开放的,苏联的理论家们提出各种理论来解释苏联的存在,指导苏联的革命和建设,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一国胜利论”、“民主革命论”、“不断革命论”等等。

   到了斯大林同志时期,由于某些不为人知的原因,苏联的思想空前统一,各派理论家都奇妙的消失了,这个神奇的现象不止出现在苏联,苏联之外的共产主义理论家要么转投“反动派”,要么莫名其妙的停止了理论研究,共产主义运动的理论研究陷入了停滞。

   这个问题在早期还不明显,到了斯大林同志执政的中晚期,苏联的理论危机已经很明显了,可以说马克思预言的红色贵族已经在苏联出现,苏联急需新的理论来指导前进的方向。

   为了解决这个麻烦,斯大林同志提出了一国走向共产主义理论,他先是提出了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三个基本的先决条件,然后又在苏共十九大正式宣布苏联已经完成建设社会主义的任务,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已成为苏联各族人民的实际任务了。

   赫鲁晓夫继承了斯大林同志的穷过渡理论,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提出,苏联现在已能够进入一个新的、极重要的发展时期即全面展开共产主义社会建设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共产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进一步加强苏联的经济力量和国防力量,同事日益充分地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实际上就是要解决这样一个历史任务:在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并超过

  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按照赫鲁晓夫朴素的理解,只要人均产品产量超过美国,那就是共产主义,他甚至在中央主席团会议上提出要用二十年时间赶超美国,共产主义社会就可以建成了!

   赫鲁晓夫嘴上说说也就罢了,问题是他竟然玩真的,三四年内吃肉赶上美国,就是他说的,现在又算起了经济增长账,他认为再用二十年,苏联经济就会彻底超过美国。

   除此之外,赫鲁晓夫和那些搞穷过渡的所谓理论家们认为苏联的阶级差别和界限正在消失,苏联各民族相互接近和民族界限也在消失,苏联社会在政治上、思想上和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上达到高度一致,等等。

   苏斯洛夫不是太懂经济,但他搞了这么多年的思想工作,他非常清楚,赫鲁晓夫那一套社会学说辞与苏联的实际相比,可以说是风马牛不相及。

   苏斯洛夫做过一个统计,在沃罗涅日州,城市中的信教者达到7.9%,无神论者为59.4%;农村中信教者高达15.6%,无神论者为39.6%,苏联还有这么多的信教者,你跟我可以走向共产主义了?

   宗教问题还算小的,苏联的民族问题之严峻,苏斯洛夫比谁都清楚,各民族相互接近和民族界限也在消失,随便找一个人问问,这种话骗骗老百姓可以,党内干部怎么可能会相信?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和中亚人,鞑靼人能一样吗?一样个鬼!很多人错误的以为,所谓意识形态斗争就是控制舆论、洗脑宣传、秘密警察、新闻审查,这是完全错误的,真正的意识形态斗争是创立新的理论或修补原有的理论,然后引导人民走向成功,说白了,必须有说服力,让人民听得懂,能够在现实中自觉应用,这就是成功。

   苏斯洛夫很清醒的认识到苏联在意识形态上的危机并没有解决,反而因为赫鲁晓夫一系列操作,加重了危机,苏联和美国比生活水平,怎么可能比得过,美国本土地大物博,还可以吸血无数国家,苏联怎么可能比得过!若是苏联的生活水平迟迟追不上美国会怎么样?简直不敢想!

   反倒是中国做到了,中国人拿掉了列宁主义,改成新民主主义,首先要建成由无产阶级领导的,特殊的资本主义,等这个资本主义走向高度发达后,就可以向社会主义过渡,这就直接从根本上回避了意识形态上的危机!

   苏斯洛夫这些年研究谷雨主义那一套理论说法不知道多少次了,越研究,越觉得中国的说法理论上反而更能自圆其说,特殊的资本主义用来解释中国的现状,谁都不能说错。他也注意到中国共产党内部存在的种种争论,但中国党内争论的关键点并不是谷雨主义的逻辑问题,而是什么时候完成新民主主义这个过渡阶段,党内一些人认为可以很快完成,但谷雨这个当家的认为要很久很久。

   这就引发出下一个问题,如果长时间的搞新民主主义,不断扩大对资本主义的妥协,无产阶级很可能被篡夺了领导权,中国的路线是有可能退回到资本主义,但中国人自己都承认呀,他们也在搞各种各样的教育和运动,又是社会主义试点,又是民主试点的尝试,还是能够自圆其说!

   苏斯洛夫对马克思、列宁的语录信手拈来,辩论这一块从来没输过,但现在他心虚了,他不敢,也不愿意辩论,他怕和中国辩论会直接捅破苏联意识形态那张皮,这是绝不能捅破的。

   看看人家说得多清楚,“贵党必须用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来领导全苏,乃至于其他地区的党”,这是什么意思?这就是在警告!你真得要和我辩论吗?你确定你能辩论赢吗?你若是辩论输了,你到底怎么用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来领导全苏和其他地区的党!

   嘴上说不过,以苏联的民族习惯,肯定会走上第一条路,搞霸王硬上弓,所以中国人非常严厉的警告苏联,你封锁科技交流已经失败;搞意识形态辩论你也不是对手;若是来硬的,我宁愿投靠美国,也要跟你斗到底!

   谷雨甚至不在乎中国共产党可能的变质,中国党首先是民族主义的党,也不在乎意识形态的统一,完全可以转向,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一员,到时候苏联会被团团围住,将会无比危险,你想要一个中立的中国,还是一个资本主义中国?

   中国都说到这一步了,赫鲁晓夫竟然还在想着和中国辩论,真是既不知人,也不自知.尽管心里不断吐糟自己这个蠢学生,但苏斯洛夫还是不敢违拗赫鲁晓夫,他只能不断周旋,原因嘛,自然是因为赫鲁晓夫一直觉得苏斯洛夫思想不够进步,太僵化!

   对于苏斯洛夫的说辞,赫鲁晓夫很不满意,不爱读书,理论修养不够的狠狠得挥挥手,“我们对中国让得太多了,实在太多了,中国人不是说了吗?他们不在乎理论之争,只要不影响到经济、科技、军事和文化的交流,那就遂了中国人的愿望,苏共必须批判他,必须教育人民,必须教育东欧!”

   苏斯洛夫张了张嘴,没有继续反对,他很清楚苏联要想加强对东欧的控制,意识形态的统一也是很有必要的,他也愿意干,只要中国人不掺和就行!

   苏斯洛夫隐隐察觉到了赫鲁晓夫骄横外表下的脆弱,他在害怕,中国的三个问题,他第一个问题没敢碰,直接跳到了第二个问题,而且也不愿意影响到经济、科技、军事和文化的交流,如果没猜错的话,他应该又惦记上谷雨所说的今年八百万到一千万吨玉米!

   就在此时,勃列日涅夫接了一句,“各国党有很多同志牺牲在西班牙,等到谷去西班牙了,可以召开一次国际共产党大会进行批判,现在还是先等一等,联盟也同样无法容忍美国无耻的越境侦察!”

   赫鲁晓夫点点头,表示认可,中国把U2事件闹大,又牵扯到苏联,虽然影响到了美苏缓和,但事实上确实给了苏联一个新的筹码,可以和美国人讨价还价,谷雨说的那番话对赫鲁晓夫还是有影响的,被坑了两次,不能再被坑第三次了!

   随着苏共中央的定论,苏联和中国终于搞到了一个频道上,声音越来越大,而此时西方阵营内部也出现了分歧,麦克米伦回国之后与戴高乐进行了一番交流,先是恭贺法国拥有了原子弹,然后提到大批德国专家在中国,帮助中国发展航空工业的事情,他很不安的指出,这是一战后魏玛德国那一套的故技重施!

   虽然德法已经和解,但再怎么和解,在法国眼中,都应该是法老大,德老二现在两个德国分裂,联邦德国在安全上更加依赖法国的局面是法国的底线,所以拥有了原子弹之后的戴高乐虽然傲气了不少,不是太担心,但心中还是隐隐有那么一丝不安。

   麦克米伦见戴高乐上心,就提出了两点,我已经去过苏联了,这一次轮到你出来说话了,我们一起缓和形势,不能再由着美国乱来了!

   美国耍死狗的做法对欧洲的和平大大的不利,万一老毛子急眼了,又搞出封锁西柏林那些活计,我们再搞一次空投柏林吗?拿得花多少钱呀,有那个钱我们还不如给人民发发福利,压制国内的共产主义这一条获得了戴高乐的认可,没有任何问题,就算你不提议,我也会站出来说话,一定要阻止苏联乱来,这对大家都没好处,欧美缓和才是应该的!

   第二点就是英法正在谈判的超音速飞机计划,得把德国拉进来,这当然不是帮助德国发展航空工业,恰恰相反,麦克米伦想借此堵死德国发展航空工业的想法,按照麦克米伦的设想,分给联邦德国的只有一些微不足道的部分,但是德国人却要多出钱,钱花在这一块了,德国人就不可能搞新的项目!

   这一世,与前世一样,英法在超音速客机时,两国的研制团队关系甚为密切,经常交换意见,眼看着即将进入建造原型机的阶段,英国政府吃不消,遂要求英国飞机公司在国际间寻找合作伙伴。

   英国人询问过美国、德国和中国,但三家都不感兴趣,美国人觉得自己可以干,没必要和英国人凑在一起;联邦德国则是顾忌重重,权衡后也没有参与。

   本来应该以为中国肯定会插一脚,搞到一些技术,但中国却对C10比较感兴趣,因为VC的航程比较大,比较满足中国的需求,超音速啥的,太朝前了,中国连两倍因素的战斗机都不清楚,哪有心思搞什么有可能超音速客机,不过中国表示可以购买几架。

   反倒是法国来了兴趣,一方面是两国的设计方案十分接近,在速度、航程、气动布局等方面均有极大的相似性,合作研制有助于平均负担费用。

   另一方面是美国的波音707,DC8此时已经收到了大量的国际订单,而英国的VC10还没有搞出来,戴高乐不愿意看到欧洲市场被被美国飞机垄断,因此也鼓励两国合作,加快研发进度,争取在美国的超音速客机出现之前抢占市场。

   同时法国人也有偷师的想法,法国在航空领域与此时拥有强大航空实力的英国差距太大,通过这样的超级项目交流,法国航空工业会有极大的发展。英国人事实也知道,但无所谓,所以在项目研发上对法国比较照顾,机体工程分配上,法国65%,英国35%,而发动机工程分配上,法国35%,英国65%,为此,英国人转让了大批罗罗公司的技术!

   本来联邦德国有没有参与,英国人也不是太在乎,可现在不同了,德国人哪怕一分为二,哪怕联邦德国不参与,也得拉上,万一中德的巴德项目成功了,德国航空工业借鸡生蛋,那麻烦就大了,彗星在中国的销售受阻是小,德国航空业复兴才是麻烦!

   而对法国而言,如果叫上德国,不仅可以压制德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同时也可以增加在这个项目中的话语权,法德加一起,话语权总比英国人大一些!

   麦克米伦和戴高乐愉快的达成了一致,然后麦克米伦又和戴高乐就中国在刚果方面的扩张交流了一番,对中国选择这个时机,两人都相当头疼,不过两人很快达成了一致。

   除了加强对刚果铀矿的控制外,也要帮着比利时加强对比属刚果首都利奥波德维尔的控制,必须保证这个非洲大国的独立处在西方的控制之内,刚果太大了!

   也就在这一次交谈后,戴高乐出来说话了,他再次重申了态度,美国侵犯他国领空,越境侦察是不好的,要道歉,要停止。

   不过戴高乐也很清楚,此时法国的底气还不够硬,没必要把老美得罪透了,在私下里,他也给美国人提出了建议,你们是二愣子吧,干嘛一定要美国大兵侦查,对苏联的侦察让南斯拉夫王国来做,对中国的侦察让你们扶持那个缅甸吴丁伦来做不就行了吗?万一飞机被打下来,那也是两个小鬼头的事情!

   对于柏林问题,他除了重申法国的立场,大谈欧洲和平后,还表示愿意在合适的时候访问苏联和中国,斡旋此事,同时表示希望中国参与到日内瓦外长会议的讨论中!

   戴高乐甩出了橄榄枝,赫鲁晓夫长出了一口气,幸好戴高乐出来说话呀,要不然我都不知道接下来怎么搞,当然了,他也不适合立刻表态同意,必须中国人先反应,苏联才好反应!

   赫鲁晓夫又给谷雨去了一份电报,你不是说过要去法国访问吗?不也说过要拉拢法国吗?现在机会来了,你已经拒绝了英国首相,不能再拒绝戴高乐吧!

   谷雨收到电报后,笑着摇摇头,他首先询问刚果那边的事情,他要求必须尽快拿下斯坦利维尔,建立临时政府,同时又向南至少打到金杜,可以威胁加丹加省,以此获得刚果问题的主动权。

   给刚果方向做出指示后,谷雨又询问王若飞同志,“杜勒斯已经病入膏肓了吧?王若飞点点头,“美国那边传言,很难活过这个月底!”

   “让我们的驻美代办看望一下杜勒斯,相比于民主党那些人,我更喜欢杜勒斯这种顽固的帝国主义者,这些人坏是坏,但是坏在明处,而且做事不怎么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不像民主党那帮人,好话说尽,坏事做绝!”

   谷雨做出评价后,又指了指赫鲁晓夫的电报,“给赫鲁晓夫回电,就说我们可以拒绝麦克米伦,但绝不会拒绝二战时期的老朋友戴高乐将军,我们无法拒绝曾经是同一个战壕的战友!”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简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