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也没有想到米格25晃点以色列的事情出现在日本,但有两条是知道的,在这个时代能够拿出最大速度3马赫,且可以大量装备的战斗机,是非常非常了不起的,苏俄这款飞机虽然没有跨时代的黑科技,但其卓越的工程思路绝对值得学习。
虽然中国战斗机学的是美国,但苏俄的长处一定要学,中国能够用在航空的投入肯定比不上美国,中国航空市场规模还需要长时间的积累,这一切都决定了中国要想拿出真正有战斗力的飞行器,一定要注重工程整合,这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都异常重要.....
不过谷雨总觉得苏俄的操作有些不对劲,这些年东北亚相当的安静,老毛子刚刚造出米格25,就安排到东北亚折腾,或许是偶然,但更有可能是苏俄对目前中美走近有些不安,搞起了试探,能对日本方向试探,就能对中国方向试探。
与前世相比,这一世的中苏边界更加漫长,若是苏俄搞事,中国的麻烦自然不小,不过若是苏俄敢做,中国的行动自由就更大了,他甚至有些巴不得.....
谷雨结束了在日本的访问后,乘坐飞机南下,进入到婆罗洲各国访问,与外界猜想的一样,谷雨这一次访问确实有对周边势力做一番交代的意图,我虽然退休了,但中国的内政外交不会有大改,你们就放心吧。
到了1970年,曾经在民国年间叱咤风云的政治人物一个个老迈,李宗仁、白崇禧辈都已经病死,现在冒出来的人很多人谷雨压根不熟悉,不了解,不过对谷雨也没什么影响,熟悉与否都不是很重要,中国对南洋的各项政策不会因为这些人有太大的改变。
经过二十多年的磨合,中国和南洋几国逐步达成了政治上的默契,南洋几国外交上与中国保持一致,军事上统一武器装备,经济上加强融合,内政上中国一般不干预,除非有一些刻意的歧视性的做法,作为交换,南洋各国领导人上台前都要去北京拜见,考察过关才可以参加竞选。
而这种所谓的考察更多的是形式,哪怕政治主张与中国环太党差异不小,中国都不是太在意,不过想进入舞台中央的人必须去北京,这事实上就是前世朝贡体系的翻版,你可以不管你,但你必须知道头上压着一座山,不要想着翻过山,那不会有好果子吃。
早期还有人尝试搞什么引美制衡,但后来发现美国人鼓吹捣乱的本事很大,亲自上阵的勇气没有,这些人慢慢也想明白了,若是还想不明白,竞选的途中出现一些小意外也会提醒他们,南洋各地不禁枪,而拿着枪杆子移民的人很多很多.....
虽然暂时不是一个国家,但南洋各界都承认是中国人,所在地区属于大中国区,只是制度稍有差异罢了,这就是所谓的一国两制。
这样的局面符合谷雨的设想,但他心里很清楚,随着老一代的逐渐老去,年青一代更加本土化,有家国情节的人只会更少,而美国在一旁肯定要煽风点火,想办法制造各种分裂,但即便如此,谷雨也无所谓,南洋各国的位置摆在那里,翻不了天。
随着中国的实力越来越强,对南洋各国的整合只会越来越强,未来南洋各国必然会变成一个个自治区,等到有朝一日,新一轮世界兼并开始,南洋各国就可以水到渠成的回到祖国的怀抱。
所以在谷雨眼中,南洋各国就是前世的香港台湾,是自己家的地盘,自然也没必要客气,所以他在接风宴会上,毫不客气的泼了一大盆水,南洋资源丰富,以华人的勤劳和努力,日子过得不错希望很大。
但资源丰富同样制约着南洋的未来,南洋这些年的发展基本都围绕着热带资源和矿产资源进行,处在产业链的最低端,与非洲新独立的国家并没有本质的不同,你们的命运还是掌控在纽约、伦敦那些交易所当中。
欧美出现经济危机了,你们就会受到冲击,欧美日子好过了,经济发展了,你们的腰包就鼓了起来,这是非常典型的依附型经济,有着明显的上限。
这些年随着中国本土经济的发展,你们的原料产品国内可以消耗一部分,国家会对一些关键原材料进行一些逆周期调整,这会减缓对你们的冲击,但也是有限的。
要想摆脱南华经济的大起大落,就一定要大力发展制造业,但你们的决心还是不够,动作也相当迟缓,你们的人才基础是不如九州日本,但你们拥有较大的资金和资源优势,可现在呢,你们与九州日本的差距已经越来越大。
谷雨说很多人抱怨他对日本人太好,殊不知九州日本在香港经合组织中的地位是凭实力打出来的,国家并没有给予特别待遇,你们扪心自问,是给南华的项目多,还是给九州日本的项目多?
谷雨说三十年前国内相当一部分民企才刚刚起步,通过三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所在行业的佼佼者,甚至都已经走出了国门,其规模和竞争力已经已经超过了相当一部分华侨企业,而且其重要性,也超过了绝大部分华侨企业。
他询问在场的南华领导人和华侨企业家们,到底有没有感到危机?有没有做过什么补救措施?相关的发展计划到底执行的怎么样?为什么没有执行好,有没有反思?
他很直白的说道,华侨在抗战时期积累的功劳不可能吃一辈子,古代说君子五代而斩,到了现代社会,竞争愈发厉害,你们的影响力想支撑更久,靠的是成绩,不是功劳,你们功劳再大,能比我大吗?
我的儿女都没资格继承我的权力和影响力,顶破天经商,你们凭什么想得到更多的东西?给洋鬼子做敛财工具养成的那些破毛病,不要用到国内,我讲了多少次,可就是有人不愿意听,前两年被收拾了,不少人叫苦连天,早干嘛去了?
这番话说出来,虽然煞风景,甚至有些赤裸裸,但直接捅破了残酷的现实,在谷雨看来,就是他的忠告,这也反应了此时他的不耐烦,给机会都把握不住,总想着钻空子,不敲打是肯定不行的。
他也不仅仅是嘴上教训几句,接下来的几年,国务院还将对对国内的华侨投资企业做一些整顿,各地方给予华侨的特殊待遇也要进行修订,无他,随着中国入关进程的加速,华侨投资已经不那么重要。
谷雨虽然算不上过河拆桥,但国家必须创建一个公平公正的大市场,华侨过去享有的那些特殊待遇本身就不符合关贸总协定的相关规定,收回来理所应当。
华侨集团们被收拾,除了经济上的考虑以外,政治上也有考虑,华侨集团与外国资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多人甚至不客气的说就是买办,白手套,他们熟悉国内,这么多年经营下来,不可避免与一些人关系特别。
谷雨非常忌惮这一层关系,这一次换届,他就特别提到了这一条,我们确实要提拔一些善于搞经济的同志,但一定要记住善于搞经济,不等于善于招商。
有一些人号称很会搞经济,他每到一地都有人过来投资,但仔细看一看,都是同一批人,而他经过的地方经济并没有出现质的飞跃,相反很多搞得不错的企业却莫名其妙的不行了,这是好事吗?组织部门一定要看清楚,别被人骗了......
谷雨虽然没有直接点名华侨,但党内高层都知道,而前两年的整顿,那些与华侨关系较深的干部也借着反腐败的名义拿掉了一批。
而种种暴露出来的事情,也让谷雨对华侨集团更加不喜,虽然他知道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必然的,但他总觉得这帮人没什么眼力劲。
随着中国的国力越来越强,海外利益越来越多,需要大量熟悉与洋鬼子打交道的商人,这帮人如果懂事一些,明明应该往非洲,往拉美发展,他们有这个条件的。
可事实恰恰相反,有太多太多南洋华侨,反而醉心于挖墙角,这不是扯淡吧,中国环太党辛辛苦苦打拼的天下,怎么可能给你们挖,你们挖了,干部子弟们怎么办......
看到谷雨这么不客气的讲话,很多人的脸上相当不好看,可再不好看也都知道时移世易的道理,三十年前的谷雨穷得叮当响,想尽办法争取华侨的援助,小心肝不断喊着。
而现在的谷雨已经拥有了庞大的国家资本,不仅可以操控中国,也可以操控很多很多地方,广大华侨要仰他的鼻息,需要他的保护,此时能被尊称一句牛夫人已经是给面子了,不给面子,当面训斥,大家伙又能怎么样?还不得老老实实听着!
此时此刻谷雨狰狞的嘴脸,也让一些人彻底醒了过来,这些人一直存在着幻想,他们指望南洋的所谓民主会一步步影响国内,中国环太党会在未来启动民主化进程,然后他们用丰富的民主经验击败环太党执政。
但现在谷雨的斥责,实际上就是告诉他们不要幻想,南洋不过是中国的政治流放地,经济上的殖民地,他们这些人来到了南洋,就别妄想着卷土重来,没那回事,他们在中国已经没有多少政治上的空间!
这些人的判断没错,在谷雨眼中,南洋这块地盘确实是政治流浪地,经济上说成殖民地也不算过,不过谷雨觉得他比沙俄厚道多了,并没有让他们去挖矿或者种地,而是让很多人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
那些被流放到这里的人可以凭自己的本事往上爬,只不过他们爬到顶部后就会发现,谷雨在高处默默得看着他们,他们想翻越谷雨的五指山很难很难,但至少谷雨给了他们往上爬的机会,而若是及时转变,也还是有机会返回内地的。
很多人被请去南洋,一开始自然对谷雨恨之入骨,对谷雨那一套小知识分子提法更是嗤之以鼻,你自己是小知识分子,竟然也敢把我们当成是小知识分子,我们去南洋,一定要让你好好看一看大知识分子的巨大能量。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帮人对谷雨的看法有了很大的变化,在谷雨手下好歹还有饭吃,可以做教授,可以进政协和这样那样的协会,但去了南洋,彼其娘,竟然没有我们这些正人君子的空间,选举政治是黑暗的,肮脏的,无耻的.....
到了六十年代之后,尤其是这几年,看到国内情况越来越好,不断有人跑到中央驻南洋特别代表公署,逢迎拍马者有之,长篇大论者有之,痛哭流涕者有之,破口大骂者有之,各种各样的表演多得很。
不过出去容易,回去难,探亲经商什么的,国家欢迎,但想重回原来的岗位,对不起,你们的位置被别人占据了,想再回去,他们怎么安排呢?
当然了,也不是说完全没有机会,你们说自己幡然醒悟,需要拿出证明,你们肯定很了解这一行
还在国内的专家学者,若是你们发现了他们做的不好的地方,也可以做一些举报,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别人日子过得好,你们过得差,心里也不平衡呀!
虽然很有一些知识分子讲义气,不愿意说出同行的缺陷,但还是有一些人揭发了一些事情,而只要有一个就有第二个、第三个,不过随着人数越来越多,中央驻南洋特别代表李兴唐同志都有些感慨,现在的知识分子怎么一个个变成这个样子了?
“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必然的,这人类社科类与理工类有着巨大的不同,理工类搞得好的可以发表在国外期刊,也可以创办企业或者给企业搞各种研发,哪怕没有国家支持,只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过得好并不难。
但人文社科类就不同了,很多领域并没有一个具有真正说服力的评价标准,谁搞得好,谁搞得差,话语权被一小撮人掌握着。
而这一小撮人掌握话语权的办法,要么是控制各种研究资料,你没资料想写文章也不成;要么是封建私塾一样的传承,老师有名,徒弟举着老师的旗号自然就有了名;要么是圈内人相互鼓吹,相互捧场,到底有多少真凭实学,谁也不知道。
这些人的研究经费格外依赖国家拨款和企业捐赠,其适合的工作岗位也相当有限,绝大部分属于宣传部门,只有一小部分人看着撰写通俗文学作品,才能养活自己。
又由于文化的差异,国内的人文社科类知识分子有极强逻辑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少之又少,很难在国外站住脚,也就是说人文社科类知识分子只能留在中国文化圈,离开了中国文化圈,虽不至于一钱不值,但也基本没什么影响力。
这么一分析就可以看出,绝大部分人文社会类知识分子不过是攀附在政权身上的藤萝,他们理应为政权代言,其研究也必须为执政和政治合法性服务,可现实却恰恰相反,这帮人竟以和我党对着干为荣,那就别怪我拿捏他们。
岗位是我们设定的,待遇是我们设定的,各种资料本来就应该国有,国家可以给这个人,就可以给那个人,名气什么的,多给几个舞台表演,就能够出头,没什么了不得的。
现在我们头部那些政协委员,顶尖大学教授一个个老老实实,不是他们本心如此,而是他们知道自己是什么底子,若是不老实,我第二天就可以把他们踢走,把他们打回原形。
有些人不服气跑到南洋,以为南洋是他们的天选之地,殊不知南洋搞得是选举政治,要想出头必须要么有钱,要么善于选举,能够为选举出谋划策,要么接地气,了解下里巴人的想法,这三条他们没有一条可以满足。
资本主义社会讲的是纯粹的利益,他们既然什么都做不了,自然不被待见,现在到你这边来诉苦,想回去一点都不奇怪,他们在南洋更没有价值,已经骗不到人了!
不过这些人对我们还是有用处的,他们是活教材,可以时刻提醒国内的人文社科类知识分子不要自以为是,他们没那么了不起。
我们也可以搞以外御内,以毒攻毒,这些人越是过得不好,越惦记国内,由他们盯着国内的乱象举报,我们也省不少事,其中表现好的,还是可以重回舞台中央的嘛,这点胸襟一定要有!”
李兴唐想了想说道,“这些人在南洋,对国内的事情了解有限!”
“我这个人一向给出路,咱们不能一棍子把人打死,若是确实有一定的表现,到国内二流大学任教也不是不可能,随着我们的发展,加之入关进程加快,各个大学未来几年都会扩张,我们能够拿出的岗位也会越来越多!”
李兴唐默默点头,又问道,“若是理工类知识分子有一些想法呢?”
“理工类能出头的,大多干得不错,我们也给他们很高的地位,其中管理能力强的,可以成为国家主席、副主席,进入到中央局,成为真正的决策者,这是他们在西方制度下所没有的,他们为什么要和我们对着干?
而且我们的理工类研究水准提升很快,从业人员越来越多,若是不努力,把心思放在别的地方,用不了多久就会被淘汰,就算有一些人心思不正,也不需要担心!”
“谷枢机,也不能太掉以轻心了,虽然我在南洋,但我还是听说了一些事情!”
“归根到底还是人才少了,不得不给一些人更多的放权,解决这个问题不是很难,尽可能多的培养人才,同时加强对各种学术基金的监管!”
“蕾蕾被安排到自然科学基金会任职就是这个目的吧!”
“看来瞒不住你嗷!”
谷雨笑了笑,对于国内的学阀,他并不是太在意,这一世与前世荜路蓝缕不同,通过战争从欧洲日本搞来了一大批技术人员,再加上大批苏俄专家在华,国内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大学阀,哪怕是钱学森的身边也站着天才的罗科,想一言九鼎还是有些困难的。
目前知识分子之间围绕着专家等级、经费、学术地位时不时有撕逼,但这种撕逼大部分是良性的,加之从国外邀请的长江学者、回国留学生,以及本土人才培养的越来越多,他只要卡好学术经费这一块,大的问题就不会有。
由于大批外国专家的出现,这一世的中国高校和研究机构非常有特色,根据外国专家管理的不同,分成了德系、苏系和日系三大块,负责对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学术管理,这事实上也是竞争,只要有竞争,就不至于搞得太过分。
在高校教研岗位的安排上,谷雨充分听取了国外专家的意见,制定了种种防范手段,尽可能避免近亲繁殖。
而在高校行政安排上,谷雨也与前世有些不同,校长大多是精心挑选的各行各业的精英,他们和大学没什么直接联系。
与此同时,中组部人才交流委员会每年都会挑选一些具有不错管理能力的大学行政人员和教授前往部委或者地方任职,发挥他们的专业所长,也给那些精英学而优则仕的机会。
这样做除了保证政治上可控,可以实现人才的不断流动,虽然说不能完全避免问题,但他相信这个时代的高校要健康不少。
与此同时,国家严管意识形态浓厚的专业,这一块党内有足够的人才,不愿意买账的好聚好散,环太党不整人,给你们发挥作用的地方,香港、南洋都可以去。
但你端着我的碗,吃着我的饭,却想对着干,那也别想,各大高校可以聘你,也可以请你走,一旦被请你,自会有人动员你出国......
但该来的还是会来,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官僚化问题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不过谷雨同样不是太在意,在他看来,行政化和官僚化是一个中性词,有人反应这些问题存在,恰恰说明已经纳入到党和国家的控制当中,这是必须的。
自古以来,中国的统治者们都会想尽一切办法统一思想,这是治理一个超大国家必须的,谷雨在这个问题上没有任何妥协的空间,尤其是在统治力强大的建国初期,他开一个口子,允许一大批人去南洋和香港已经是很大的宽容,他绝无可能不管......
谷雨也不是什么事情都不在意,在南洋各地,他非常注意与国内派出机构的负责同志交谈,每到一国,他都会召见当地同志开座谈会,并听取主要领导干部的单独汇报,给他们创造机会,其中表现不错的,接下来会得到提拔的机会。
这是他刻意为之,而且在中央局常委会上,他也交代,中央主要领导同志每隔几年都会边疆地区做一番巡视,从中挑选一些表现出来的干部,干部来源一定要五湖四海,代表方方面面的利益,要不然就会出事。
在中国的历史上,类似的悲剧非常多,东汉为什么灭亡,董卓这样在边疆立下大功的边将没有出将入相的机会;安史之乱为什么爆发,安禄山这样的三镇节度使失去了升迁的机会。
现在的中国不是明清那等内敛式的帝国,非常在意对外的开拓,就一定给边疆同志升迁发展的机会,让他们不至于失落堕落,最后搞得边疆失控......
在搜寻边疆人才的同时,谷雨也把很多可造之材安排到边疆锻炼,是骡子是马,情况复杂的边地最容易看出来,所以这一次在南洋各地,他就看到了好几个去年厅局级干部培训班的梯队干部,谷雨也鼓励了一番,让他们积极上进,在全新的岗位上尽情发挥。
在访问了南洋几国后,谷雨紧接着前往南洋省考察,他第一战就来到了南洋钢铁集团考察,这是一个规模惊人的大型钢铁厂,投资惊人,是五五计划最重要的工程之一。
这个大型钢铁厂走得是两头在外的路子,煤炭来自于婆罗洲和苏门答腊,铁矿石则来自于澳大利亚,而其制成品除了满足南洋省的需要外,大部分也将对外出口。
未来围绕着这个大型钢铁厂,也将陆续建设投产一连串的配套企业,从中低端的机械、建材、五金到相对高端的汽车、电力电气都有规划,到时候,一个崭新的现代工业城市就将出现在南洋。
李锡文对这些项目如数家珍,他还给谷雨画了一个辐射圈,他认为澳大利亚、新西兰都算不上工业国,爪哇和马来虽然拿到了美国不少钱,目前也有本州日本的投资,但产业结构很不完整,所以南洋省这一系列项目一旦建成,必将拥有巨大的竞争优势。
未来只要南洋省把握住机会,光光南洋钢铁厂就有希望发展成为千万吨级别的超级钢铁联合体,这会极大的增强中国对南洋各国的影响力,未来还可以向拉美辐射......
谷雨默默听完,然后笑着说道,“现在各国都在大力发展民族工业,你想打进那么多市场可不容易!”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必将越来越快,我们有信心不断扩张市场,这是大势所趋!”
“去年的北戴河会议,你担心南洋省人口流失,现在又这么说,哪句话是真?”
“都是真的,要想解决南洋人口流失的问题关键是工业,工业越强,不仅仅可以留住人,还能增加人口!”
“那就要多努力!”
“光努力还不行,国家也要给一些必要的投资!”“国务院这两年是多了一些石油收入,不过要的人很多!”
“石油危机对南洋的发展总体是好事,我们现在不怎么缺钱,但缺人,我们想举全省之力创办南洋科技大学,我们省需要一所上档次的科技大学,既可以留住人才,也可以为省内的企业发展培养足够的人才!”
“大学并不好办,你想得到什么样的支持?”
“谷枢机,我和有过丰富办学经验的老同志们交流过,他们告诉大学最重要的是人才,我们这边有航天城,与航天科技的同志多有接触,我想邀请航天城第一任党委枢机,已经退休的张浚然同志担任筹备组长和第一任校长!”
“张浚然我知道,他战争期间,是个不错的政委,在航天科技期间与科技工作者关系处得还不错,你请他做校长,确实请对了人!”
李锡文继续讨价还价,“谷枢机,光有校长不行呀!
“普通科教工作者倒没什么,但水平高一些的同志并不好请,中央也不会随便下调令!”
“谷枢机,我不需要中央下调令,只要允许我挖人就行!”
“这么有底气?我倒要好好看看你怎么挖人,你大胆的挖,能挖多少是你的本事!”
“我能不能去苏东请一些人?”
“现在中苏关系不怎么样,你要是能够挖到人,我高兴还来不及呢!”
“谷枢机,别的地方或许不好请,我们南洋省要请,十有八九请得到,当然了,社会部肯定要多辛苦一些!”
“特务手段是小道,你能请到人,我们就是赚的!”
在中国环太党的历史上,军政双全的干部不少,李锡文政治上比较过硬,很擅长思想工作,搞经济也有一些想法,也会搞外交,谷雨一直比较喜欢。
目前李锡文在南洋省干得相当不错,党内和兵团内部都比较团结,这相当的不容易,谷雨自然不打算调整他的位置,准备让他继续干几年。
等到南洋这些项目和他所说的南洋科技大学办得差不多了,可以再调到内地,至于未来怎么安排,要看位置,党政或者重要地方的岗位都有可能。
在扛过了南洋考察这一关后,李锡文的前途已经一片光明,就算有老同志想狙击,谷雨也不会买账,南洋这个摊子可不好办,换一个人真未必行......
来到南洋考察,谷雨自然要看一看从苏俄引进的超大型运输机米-6直升机,当他看到这一款比运6还要巨大的直升机时,谷雨被深深撼动了。
虽然这款直升机有这样那样的缺陷,但这么大的块头,一次可以调八吨货物,冲击力实在太大了,谷雨不服不行,这或许就是苏俄的暴力美学吧!
看到谷雨盯着直升机,李锡文向他解释这款直升机主要用于查亚铜矿的开发,这个目前中国最大的露天铜矿,平均品位超过了1%,大部分是1.5%以上的高品位矿石,目前铜矿年产量已经突破了15万吨,随着开发的深入,未来年产量有望达到50
万吨以上......
对查亚铜矿的情况,谷雨相当的清楚,他知道这个铜矿在前世排名世界第三,不过它同时还是世界最大的金矿,甚至有可能影响世界黄金市场,只不过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挖出金子,不过应该也快了。
随着蒙古和南洋地区几个大铜矿的开发,以及在东刚果的开拓,前世对中国影响比较大的缺铜问题得到了相当程度的解决,不过与石油的情况比较类似,这种解决只是暂时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还是要大量对外进口,而智利注定是主要进口国。
在这个时代,利用智利大地震的机会,中国与智利加深了合作,在智利投资了铜矿、铁矿和锂矿等等行业,不过中国对智利的影响相对有限,智利也按着其惯常的路线走下去,如无意外,阿连德就应该要上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