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款负责洲际轰炸任务的战略轰炸机,却在至关重要的航程要求上没有达到要求,即便空载也只勉强达到9800千米的航程,必须用空中加油来弥补航程的不足时,谁也不会高兴,因为这样的飞机纵有无数优点,飞不到美国有个卵用。
尤其是同期还有另外一款比它航程远,比它还省油的大家伙时,这款战略轰炸机就更不被待见了,米亚—4的悲剧就是如此,即便他的设计超前,最大起飞重量比起图—95要轻,但载弹量更胜一筹。
偏偏当初米亚—4的设计师推销方案时,还特别写信给赫鲁晓夫,赫鲁晓夫不仅信了,还专门找到了航空部副部长协调,结果最后拿出来的就是这么个玩意,赫鲁晓夫能高兴吗?能待见吗?
虽然在上半年的卫国战争胜利纪念日上,米亚—4的横空出世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但在赫鲁晓夫心中,这款飞机的分量很低很低,所以当谷雨羡慕无比,一到苏俄就忙着试探时,他自然不会把米亚—4当成不可交易的东西。
赫鲁晓夫有这样的想法,除了米亚—4分量不重,也可以拉拢中国以外,还有两个原因,首先是这款飞机就算给了中国,也飞不到美国本土,但却可以飞到夏威夷,既不至于彻底激化美苏矛盾,又能很好地恶心美国人。
中国拿到米亚—4后,可以直接威胁美国在太平洋地区所有的军事基地,逼迫美国在太平洋地区投入更大,美国在太平洋地区投入大了,在欧洲地区的投入自然就少了,这自然可以让苏俄缓口气……
第二个原因,也是最关键的原因,过去几年,中国已经通过与苏俄的交流,拥有了图—4全部设计和制造资料,已经可以完全生产中国版图—4。
安东诺夫飞机制造公司作为中国版图—4的设计和制造企业,在一步步吃透了图—4的制造技术后,已经在运—5B的研制上进行了大量的本土化设计。
因为安东诺夫的关系,该公司拥有不少苏俄技术人员,老毛子当然知道中国已经逐渐掌握了大型运输机/轰炸机的制造能力。
而米亚—4和图—4之间也就隔了六七年,除了更换涡喷发动机以外,核心技术差距并不大,要不然米亚西舍夫也不至于一年多就搞定了这款飞机的基本设计。
而此时中国也通过歼—5的研发,也已经掌握了第一代喷气发动机的制造技术,虽然研发出一款大推力发动机还需要时间,但以己度人,赫鲁晓夫认为,中国只要下决心,研发出米亚—4也是做得到的。
所以当赫鲁晓夫一二三四把原因说清楚之后,其他中央主席团成员虽然不爽,但也觉得米亚—4是可以给中国的,毕竟苏俄已经有了更好的图—95。
不过负责航空的布尔加宁还是不乐意,就算要拉拢中国,给航程更短的双发图—16也就可以了,图—16勉强也可以说是战略轰炸机,而米亚—4现在对外的威慑力非常大,怎么能随便拿出来呢!
赫鲁晓夫挥挥手,“尼古拉,米亚—4还没有定型,就算我们可以给中国,也要等好几年,我也刚刚说过了,中国人要想得到我们的好东西,需要有足够的诚意!”
赫鲁晓夫这样一说,布尔加宁也不再说什么了,此时问题来了,赫鲁晓夫需要中国拿出什么样的诚意呢,奇葩的是,此时赫鲁晓夫自己也不清楚。
他刚刚在苏共高层的厮杀中,占据首位,但苏共高层还是集体领导,即便他得到了谷雨的支持也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这一世与前世不同,苏俄虽然非常不爽,但也知道中国事实上并不是社会主义阵营的一员,苏俄对中国并无影响力。
既然苏俄对中国并无影响力,中国对苏俄自然也没什么影响力,而且谷雨还是钢铁同志认证的修正主义分子,他支持赫鲁晓夫是好还是坏呢?赫鲁晓夫又不傻,他怎么可能需要这样的支持呢!
所以此时赫鲁晓夫积极推动的中苏友好,除了经济上的互补以外,更多的是战略利益上的相互配合,既然是互补,既然是相互配合,谷雨想要什么,自然就需要交换,想白白薅羊毛那是不可能的。
比如中苏友谊大坝就是典型的交换,中国并非没有搞中苏友谊大坝的能力,只是资本有限,就算苏俄不拿钱,中国也会修建,只是修得慢一些罢了!
所以中苏友谊大坝虽然主要是拉拢中国,但苏俄没有吃亏,苏俄获得了长期、稳定的轻工业品来源,本质是互惠互利,苏俄高层并不反对这类的合作,他们不满意的是投资过大,偏偏中国的潜力还那么大。
但米亚—4就不一样了,就算赫鲁晓夫不爽,那也是把美国人吓得不轻的战略武器,中国想从苏俄获得技术转让,总需要拿出对等的东西吧,比如几年前的中国火箭换苏俄图—4技术等等,就是典型的对等交换,但现在中国有什么是苏俄看得上的?没有呀!
所以苏俄最高层觉得这一次讨论简直是空对空,并无实际意义,或许根本就不可能实现,最后他们决定若是军事上拉拢中国,可以提供图—16,但若是中国想得到米亚—4,中国也需要拿出让苏俄心动的东西。
讨论完之后,苏俄中央主席团成员们纷纷回去休息,事实上,在这个夜晚,谷雨也在考虑从苏俄搞到什么东西最好,他并不担心拿不到米亚—4。
他早就准备好了足以让苏俄心动的好东西,而且他坚信苏俄肯定会交易,卫国战争之后的苏俄对坦克的重视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若是他们发现中国在坦克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凡是可以交换的,他们都舍得交换。
事实上,即便是现在,谷雨若是把晶体管计算机拿出来交换也有一定的机会,不过反而是谷雨不乐意了,晶体管计算机是突破性发展,不管是稳定性,还是运算速度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他怎么可能舍得给老毛子。
谷雨相信老毛子很快就会知道中国搞出了004B晶体管计算机,因为安东诺夫飞机制造公司会在1955年获得一台计算机用于飞机外形的各种计算,那些苏俄技术人员接触之后,肯定也会上报,到时候从苏俄换什么呢?
谷雨对晶体管计算机看的很重,但是苏俄就未必了,所以想换更好的,没那么容易,谷雨晃晃脑袋,没有继续想下去,现在压根不是什么交换时机,要等到秘密报告之后,苏东出事才有好处。
而在另外一处房间,容强和丁承德正在准备夜宵,谷雨工作繁忙,为了增加营养,保健医生们想尽了办法,确定了少食多餐的原则,他每天晚上都会吃一些夜宵。
这一天晚上,容强准备的是麦片粥,此时没什么自动化炊具,容强自然要盯着,一边盯着,容强一边教导女儿, “承德,你以后成家了,这些活一定要亲自做!”
丁承德不以为然, “妈妈,以后我家里也会有阿姨的! ”
“阿姨烧得,和你自己亲自烧得能一样吗?这会增进夫妻感情的,我和你爸二十刚出头就走在一起,这么多年感情能一直这么好,很少拌嘴,你以为是那么容易的吗?”
丁承德想了想,没有辩论,而是柔顺的点点头,见女儿乖巧,容强很满意,继续传授一些夫妻相处之道,她最怕的就是女儿恃宠而骄,凡是有这样的性子,夫妻感情肯定好不到哪里去。
,而此时母女俩的交流通过窃听器流传到苏俄技术人员的耳中,KGB主席谢罗夫大将有些无聊的听着翻译,都监听大半天了,都是些家长里短的东西,除了知道谷雨夫妻感情很好,非常在意自己健康,饮食很有规律以外,压根没什么有价值的东西。
容强母女端着麦片粥来到了谷雨的临时办公室,谷雨思考一会儿之后,又在阅读今天晚间刚刚收到的需要他批示的文件,过程中他的任何决定都通过纸张传达,以避免泄密。
见到母女俩端着盆子过来了,谷雨停下工作,摘下眼镜,笑着说道,“蕾蕾,你妈妈煮的麦片粥很香的,你也吃一些呀!”
丁承德摇摇头,“爸爸,我晚上不吃东西的!”
“你和你妈还真是一个模子出来的!”谷雨倒也没有在劝说,而是轻轻吹了吹麦片粥,缓缓吃了起来,一边吃,他一边问道,“你过来好几天了,有什么收获?”
“我昨天看到了尤里巴兹列夫斯基教授设计的箭牌大型计算机,其每秒能运算2000次,浮点运算字长已经达到了43位,数据可以通过打孔机卡纸和磁带输入输出,实用性很强,有些设计理念对我们也很有启发。”
“既然知道苏俄同志搞得好,那就要好好交流,多学一些东西回去,同时也要邀请苏俄专家访华,科技要想发展,交流是很重要的!”
“我已经向苏俄同志提出了邀请,不过他们需要上级批准才可以!”
“不奇怪,咱们的骨干专家去国外也要审批嘛!”谷雨此时已经吃好了麦片粥,他擦了擦嘴,然后说道,“蕾蕾,你身份特殊,在这边看到好东西了,要大胆交流,就算说错什么,做错什么也没什么影响,有我兜底呀!”
默默坐在一旁,听着谷雨和女儿交流的容强有些担心,“老谷,你这么宠蕾蕾,合适吗?”
“你这个做妈的太过循规蹈矩了!”谷雨有些不满意了,“咱们的制度越来越健全,这既是好事,也是坏事,现在我总感觉官僚主义越来越多,革命时期那种流畅迅速的上下交流越来越少,有些好东西就被埋没了。
有时候有一些特殊也不是坏事,要不是蕾蕾打电话给我,我压根不知道咱们坦克技术竟然取得了划时代的进步……”
丁承德不明白老爷子发了什么疯,连忙阻止道,“爸!”
谷雨这才恍然大悟,拍了拍脑袋,“瞧我,真是昏头了,确实不能说,不说了!”
谷雨说完,立刻用笔在纸上写了几个字,丁承德凑上前看了看,这才明白过来,谷雨完成下钩之后,就和母女俩继续说些闲话,而另外一头的谢罗夫在听完翻译后,立刻眉头紧锁,中国在坦克技术上到底取得了什么样的划时代进步?
能够让谷雨用划时代作为评价,甚至连苏俄都不愿意告知,肯定是非同一般的好东西必须搞清楚,同时通过谷雨父女的交谈,谢罗夫也知道了,谷雨那个年青美丽的女儿在中国军工科研系统中的地位相当高,对谷雨的影响也非常大……
代表团抵达苏俄的第二天上午并没有安排什么活动,不过很有意思,苏方的警卫人员陪同莫斯科一家著名鞋厂的一位师傅来到谷雨的住处。
苏俄方面很体贴,他们注意到11日7日那天,谷雨要在红场观礼台上站几个钟头,担心他的脚会冻伤,要我们给他定做一双厚的毛皮鞋。
师傅接着说,他是奉命而来,要量一量他穿的皮鞋尺寸,他还带来各种颜色的面料和毛皮样品,请挑选,同时还准备给他缝一个皮帽子。
谷雨听完,很爽快的说道, “客随主便! ”
就在师傅量谷雨43码大脚的时候,谷雨用俄语询问起了苏俄物价,这也不是什么保密信息,鞋匠师傅很快就告诉谷雨黑面包一卢布可以买到一公斤,白面包3卢布1公斤,牛奶2.24卢布1公斤,谷雨有些感慨的点点头, “价格真便宜呀!”
事实上,也有价格不便宜的,比如鸡蛋8.35卢布10颗,鞋189卢布一双,毛线113卢布1米,丝绸100卢布1米,而且更关键的是,这些东西都需要排队,很长的队,不过师傅并不需要告诉谷雨,但即便他不告诉,谷雨也是知道的。
当天中午,赫鲁晓夫邀请谷雨共进午餐,谷雨中午有休息的习惯,赫鲁晓夫很尊重,一直等到下午两点,两人开始了正式会谈,布尔加宁、米高扬、苏斯洛夫等人也陪同交谈。
这样的会谈秘书们事先都安排好了流程,不过谷雨坐下之后,并没有按照议题来,而是主动提起了苏俄申请加入北约,赞赏了一番。
说苏俄此举将美帝国主义虚伪的一面完全揭露出来,你打压社会主义阵营就明说,胡说什么维护世界和平,要真是为了世界和平,搞什么军事联盟,然后谷雨明知故问,光靠外交攻势,很难让帝国主义改变,苏俄同志有什么其他的动作?
赫鲁晓夫对谷雨的说法深以为然,他告诉谷雨在向全世界人民揭发帝国主义破坏世界和平的真面目之后,苏俄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安排可能要做一些必要的动作。
谷雨想了想,点点头,笑着说道,“中国在欧洲问题上帮不了贵国什么忙,但请放心,有中国在,东方必然是稳定的!”
苏俄安抚中国最大的目的是维系庞大的东方国土稳定,这是苏俄对华友好最基本的目标,问题是光光这些还不够呀,赫鲁晓夫就想提一提日本问题,不过他想了想,时机还不成熟,等进行了一连串试探再说。
双方正式会谈开始,首先是就1953年和1954年两国的各项合作做一个总结,因为两国都很在意,所以各项议程都完成的相当不错。
中国派往苏俄的人员都派了,各种农副产品和轻工业品绝大部分也都按时按量供应了,不过下半年长江大水,影响不小,影响了一些物资的供应,另外对产品质量,两国也有一些争议。
两国虽然有专门委员会,但有些争论还是闹到了最高层,谷雨和随行的商业部副部长严家淦就一些苏俄反应比较强烈的问题做了解释。
大部分是严家淦在说,谷雨偶尔做一些补充,他的重点是那些反驳的内容,老毛子有些要求很过分,出尔反尔的事情不少,所以该反驳的必须毫不犹豫反驳。
谷雨在经贸问题上一向非常实际,做得到就做得到,做不到就想办法解决,对方做得不对该反驳坚决反驳,绝不会打肿脸充胖子,白白浪费民脂民膏。
赫鲁晓夫虽然有些浮夸,但他对农产品和轻工业品的供应一向在意,他和米高扬一起,把所有的问题都梳理了一遍,这下子就用了将近两个小时,有的问题通过高层会晤解决了,有的则还要继续谈判。
要说起来也是奇葩,中国和其他国家的贸易都是企业行为,就算出现了问题,也会有相应的仲裁机构,不是重量级项目,国家领导人压根不需要参与。
但是中苏关系不行,苏俄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使得很多问题很容易上升到最高层,谷雨也相当头疼,两国现在的贸易额并不大,这以后增加到十倍,甚至百倍怎么办?
但即便辛苦,谷雨也不愿意按照苏俄提议的掺和经互会系统,那一套更加麻烦,不过他还是抱怨了一番,“尼基塔,你我的注意力应该放在最重要的问题上,不能总是讨论这些事情,我们需要讨论一个解决的办法!”
事实上赫鲁晓夫也相当头疼,因为两国对经贸问题的态度有着明显的区别,中国一向认为经贸问题就是经贸问题,不管是中苏,还是中美,亦或是中欧都是一样的,严格按照合同来办,出现争论了,也按照合同约定解决。
由于谷雨对利益的极端在意,加之与英美接触多了,再加上一大批熟悉西方游戏规则的顾问发挥作用,中国贸易系统各种做法已经做到了符合国际惯例,各类合同和协议都极其细致,恨不得把所有的细节都敲定清楚,避免被人钻空子。
但苏俄认知不同,他们一直想让中国成为经互会体系下的原材料和轻工业品供应国,做事也马马虎虎,讨论合同细节时往往缺乏耐性,三心二意,然后等真正做事了,总有着莫名其妙的骄傲,总提出一些不太合理的要求,然后被中方拿着合同坚决驳回。
手下这帮子不成事的也让赫鲁晓夫头疼无比,可老毛子就是这样的性格,他也没有太好的办法,而且不占便宜那还是老毛子吗?他明知道有些要求不合理,但还是要上……
因此当谷雨抱怨时,赫鲁晓夫虽然有同感,但他与谷雨不同,他相当享受这种最高层面对面交流解决问题的快感,再加上谷雨有时候因为种种顾虑,也会做一些妥协,能够占到便宜,赫鲁晓夫并不愿意变化。
所以赫鲁晓夫笑着说道,“谷,真正的争论并不多,我们多好一些时间,当面处理就够了!”
谷雨微微皱眉,赫鲁晓夫这家伙莫不是故意这样干,想占中国的便宜?不管怎么样,都不能由着他的性子胡来。
“尼基塔,贵我两党实行的都是集体领导制度,我不是总理,你也不是部长会议主席,你我两人都不负责具体贸易工作,并不适合越俎代庖。
我建议两国建立起总理或者是负责贸易的副总理定期会晤制度,专门解决这一类问题,每年四月份见面一次,专门讨论前一年的贸易争端!”
当着布尔加宁和米高扬的面,谷雨这么一说,赫鲁晓夫也不好再坚持,他有些悻悻得表示同意,但心里却莫名的不太高兴,他想起了钢铁同志,他也是兼任部长会议主席了……
事实上赫鲁晓夫并不知道,布尔加宁和米高扬都松了一口气,赫鲁晓夫有些说法也不符合贸易部门的意愿,他觉得占了便宜,可事实恰恰相反。
贸易问题谈完了,赫鲁晓夫立刻迫不及待的谈起了中国劳工问题,苏俄需要更多的中国劳工用于中亚地区的垦荒。
有些东西,谷雨并不知道,1953年苏俄只生产了7870万吨食物,国家谷物的收购量是3100万吨,而此时苏俄已经恢复到战前的人口,也就是1.8亿人,城市非农人口激增,消费量却在8200万吨以上。
也就是说这一年,苏俄的人均粮食只有432公斤,比沙俄时期1913年的540公斤还差了非常多,后世的中国人均粮食是470公斤,已经过得相当不错,按理说这个粮食数量是够得,但不要忘了中国每年进口上亿吨大豆还有其他饲料粮。
而苏俄生产的粮食中还有相当数量的饲料粮,更麻烦的是,苏俄的粮食存储和运输系统十分糟糕,每年这一块的浪费是惊人的,苏俄高层不得不动用了大量的储备粮以解决粮食问题。
虽然当年苏俄没有从中国进口粮食,但赫鲁晓夫能够在出现巨大争议,马林科夫坚决反对的情况下,以最紧急的措施启动中亚垦荒运动也就不奇怪了。
赫鲁晓夫的运气也是好,1954年苏俄从中国搞到了50万劳工,只用了三个月,这些民工就陆续到达哈萨克斯坦,再加上苏俄共青团动员的10万志愿者(谷雨的前世是30万人),总共60万人开始了大开垦。
垦荒者的生活十分艰苦,严寒酷暑都要住在帆布帐篷中,冬天六个月交通断绝,没有电灯,有些地方甚至连饮用水都用卡车运送。
尽管苏俄政府想出了种种办法,尽可能提高垦荒者的生活条件,但还是有无数人以种种理由为借口离开垦区。
相比于苏俄的共青团员们,被组织起来的中国民兵表现得无比坚韧,虽然这也没办法,他们想回国也没办法回国,最近的西域边界也在上千公里以外……
当然了,中国民兵能够熬得住,最根本的原因是苏俄给出的物质激励确实相当不错,在中苏谈判劳工问题时,被钢铁同志的出尔反尔搞怕了的谷雨,要求赫鲁晓夫对中苏垦荒者一律同仁,你给老毛子什么条件,也给中国劳工什么条件。
赫鲁晓夫爽快的答应了,谷雨能帮助他解决问题,他压根不在乎那些卢布,他要的是尽快出成果,这将决定他的政治生命。
苏俄给予到达垦区的人三个月工资的一次性补贴,还在正常工资的基础上增加了15%补贴,中国劳工虽然拿的是苏俄农场普通工人的工资,但一折算,他们在苏俄期间的胜利币月工资一举超过了100块。
除此之外,这些中国民兵在苏俄期间食物管够,还时不时有肉奶可吃,虽然条件是苦,这干一年就能积累一千多块钱,谁不乐意,所以中国劳工们非常卖力。
赫鲁晓夫运气也是好,1954年中亚地区风调雨顺,当年苏俄就获得大丰收,赫鲁晓夫十分兴奋,这一次大丰收证明他在中亚垦荒的政策是绝对正确的!
苏俄完全可以在不减少军工和重工业投入的前提下,大规模提高农产品产量,而马林科夫丢掉部长会议主席也跟他出现了这个大失误有很大的关系。
在击败马林科夫之后,兴奋昏了头的赫鲁晓夫提出要将1956年前的开荒任务提高到2800~3000万公顷,开垦这么多土地,除了需要大量的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和相应的载重卡车以外,自然需要更多的中国劳工。
如果说外东北的滨海区,赫鲁晓夫还有种种顾虑,担心把中国人引进来请神容易送神难,在中亚用中国劳工开垦,就没有任何问题了。
大规模使用中国劳工,从苏俄国内各个单位征招志愿者的压力也没那么大,也不影响生产,可以说一举两得。
赫鲁晓夫的如意算盘是让中国人在前面开垦,等各项基础建设忙好了,再从各个集体农庄抽人,建立一个个俄罗斯人的农庄,如此既得到了足够的粮食,又不会因为引进中国人惹来麻烦。
对于赫鲁晓夫新增劳工的要求,谷雨早有准备自然答应下来,不过他告诉赫鲁晓夫,中国劳工若是在苏俄时间太长,很可能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所以最好是两年一轮换。
谷雨计划将这些中国劳工一分为二,其中一部分前往昆仑省,一部分前往西域省,毕竟从苏俄的中亚地区到西域要近很多,而增加西域汉族人口完全符合谷雨的边疆战略。
谷雨这么说,赫鲁晓夫更加放心了,虽然会增加一些运输麻烦,但这是小事,两人愉快的达成协议,将中亚务工的中国劳工增加到一百万人。
赫鲁晓夫心血来潮,他提出能不能往西伯利亚再派出一百万劳工,不过这一次谷雨没有同意,他很严肃的说道,“赫鲁晓夫同志,不是我不愿意派出劳工,而是我们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经济问题。
苏俄是一个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的国家,中国男青年在贵国时间久了,势必会与苏俄姑娘产生感情,过去这样的事情发生了不少次,也出现了一些悲剧。
在贵国欧洲和中亚部分有一些中苏混血儿或许没什么,但贵国在西伯利亚的人口太少,若是引起贵国一些同志的不安,怀疑我国有什么想法,以至于影响到中苏两国的世代友好,那就得不偿失了!”
谷雨说到这里,指向南方,“中国开拓的方向永远是南方那些一年三熟,可以容纳无数中国人的热带土地,我们一定会把美国人的影响力完全驱逐出去!”
谷雨足够坦诚,足够友好,赫鲁晓夫自然迅速被说服了,他也知道自己这个提议有些莽撞了,此时他充分感受到了谷雨的浓浓诚意,作为性情中人,怎么也不展示苏俄的诚意吗?
所以就在西伯利亚问题说完之后,赫鲁晓夫就主动谈起了中苏友好大坝问题,他表示充分了解到了中国人民在今年下半年遭受的困难,苏俄中央主席团已经决定向中方贷款,并提供技术支持,以帮助中国修建中苏友好大坝!
赫鲁晓夫说完,谷雨显得非常激动,他忍不住揭开了胸口两个扣子,然后深吸一口气说道,“赫鲁晓夫同志,中国人民一定会牢牢记住苏俄人民的友好!”
赫鲁晓夫看到谷雨如此激动,心情大好,即便是在场的布尔加宁,还有米高扬,虽然对中国迅速膨胀十分头疼,但谷雨明确表达对西伯利亚没有觊觎之心后,他们也不觉得帮助中国修大坝有什么大问题。
虽说花费大了一些,但能够输送大批重工业品到中国,又可以保障长期的、稳定的农产品和轻工业品供应,还可以稳定中苏关系至少十几年,总体还是很赚的!
之所以两人这么认为,也跟大坝的周期有关,谷雨虽然喜欢蹦来蹦去,但这家伙非常重视现实利益,怎么也不至于在大坝修建期间搞什么幺蛾子,这也就意味着大坝修好之前,中苏关系是稳定的……
而此时此刻的谷雨则是满心的欢喜,这一把羊毛薅狠了,不过他在内心告诉自己,你不能骄傲,苏俄家底厚,你要继续薅,大胆的薅,要不然对不起你穿越者的身份!